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思潮与后工业时代相适应,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后现代”与大众文化的合谋产生了后现代电影。在全球化复杂的文化空间和话语的大背景下,中国影坛出现一批新生代电影人,在对“第五代”电影作品的批判性继承中,渴望突破传统经典,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后现代”风格电影,与西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呼应和对话,这就是电影评论界所说的“第六代”电影人。本论文聚焦于隶属“第六代”电影人、颇具“后现代”风格的娄烨的电影创作,力图揭示当代电影中“后现代”特征的形成背景,分析娄烨电影中的后现代影像实践,总结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倾向,也借此论证电影应具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论文首先对后现代艺术的起源和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引出电影作为艺术的后现代特性。接着论述与探究在后现代思潮传入中国时,后现代电影的“中国策略”及娄烨等“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后现代倾向。其次,基于对后现代电影特征的分析,挖掘娄烨电影作品中的影像创新。从叙事风格到影片结构,从人物视角选择到新场景意象的确立,从镜头的独特表达到后期剪辑的碎片式拼凑,总结出娄烨影像实践的后现代性表现。再次,通过对娄烨电影中后现代影像因素分析,探讨在后现代语境下娄烨电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大众青年文化的展现和生命意义的传达。最后,基于上述对娄烨影像的整体性分析,总结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倾向,为后现代精神的传承做出贡献,借此论证电影应具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娄烨电影中后现代因素的分析,对后现代电影的中国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一直以来影像模糊的娄烨电影有一清晰评判和解读,使得具有“娄氏风格”的影像成为中国边缘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国底层现实社会提供了影像文献,引起人们对后现代语境下电影的发展倾向和现实题材独立电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