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扶贫具有项目实施门槛低、环境污染小、贫困人口参与性广等优势而成为贫困地区政府力推的开发式扶贫手段。我国近30年的乡村旅游扶贫实践带动了大量贫困人口脱贫,但随着贫困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及致贫原因更加多元复杂,乡村旅游扶贫过去成片脱贫带动的优势不断弱化,而一些不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仍在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造成了扶贫资源浪费与扶贫成效式微问题。由于旅游资源富集地与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场域具有重叠性特征,决定了乡村旅游扶贫这一产业扶贫手段在绝对贫困消除、相对贫困减缓及乡村振兴助推方面的重要地位,故该领域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及实践层面的延续性价值。本文从主体性缺失视角,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场域中基层政府、市场、社区、贫困群体等核心要素行动逻辑对扶贫成效的影响。将乡村旅游扶贫中的主体性缺失界定为:乡村旅游扶贫场域中,由于各核心行动者各自的行动逻辑、利益导向与扶贫实践或目标冲突,加之扶贫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未能依据自身角色有效地发挥相应的价值与功能,在扶贫推进或参与中弱化甚至丧失其应有的自为性与选择性现象。权力缺失或配置失衡、不同的利益导向及各行动者相互间的作用与影响是造成乡村旅游扶贫中主体性缺失的核心原因,故权力、利益及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本选题的重要解释项。结合研究主题与内容,本文以社会学增权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及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我国某贫困大省中极具极贫性、民族性、边缘性特征且近年来乡村旅游扶贫由“社区主导缓慢自发”向“政府主导快速推进”转型中的D极贫镇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结合其乡村旅游扶贫的演变特征,对乡村旅游扶贫主体性缺失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扶贫成效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主体性缺失背后的生成逻辑进行剖析。基层政府作为乡村旅游扶贫中的核心主体,肩负着扶贫项目申报、建设监督管理、贫困群体识别与帮扶等具体工作,故呈现出“主体强烈在场”的特征。然而,处于官僚末梢的乡镇一级基层政府由于官僚制的压力型体制、脱贫攻坚的负向激励与超强问责、乡镇政权运行的“不出事”逻辑、理性经济人的政绩追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在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存在着扶贫目标主动异化、扶贫政策被动执行、扶贫资源配置错位、旅游项目益贫性保障不足等“主体性缺失”现象。乡镇一级基层政府这种“主体强烈在场但主体性缺失”的现象与我国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集中式治理对官员严厉考核的科层逻辑及理性经济人驱动下官员集中扶贫资源“造点”以获取升迁机会的自利性政治目标追求紧密相关,造成了扶贫资源浪费与低扶贫效益。市场逻辑是产业扶贫应遵循的运行逻辑,但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政府主导的项目实质上更多是一种行政行为,导致产业主体与地方政府主体间地位的不平等及互动不足。传统产业扶贫制度的刚性制约造成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运营中科层逻辑对市场逻辑的挤压,呈现出“市场主体缺失”与“市场主体性缺失”共存的现象。“市场主体缺失”体现在没有足够的市场体量支撑旅游扶贫项目的基本生存与盈利,“市场主体性缺失”则体现在市场未能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供需调节方面应有的作用。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不足,各市场要素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的应然性被政府主导下被动参与的实然性所替代,出现旅游项目重复性建设带来的生存艰难甚至“空壳化”现象,既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也无法实现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减贫功能。社区参与旅游本质上是社区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共同利益的过程,社区参与旅游的范围与程度决定着社区的受益与脱贫。贫困地区传统村落因乡村旅游开发向旅游社区转变过程中,由于土地等旅游资源产权的模糊性、村庄自组织弱化、村落社会原子化、社会力量增权缺失等因素,社区作为旅游资源的提供方却因弱势地位无法与拥有强大资本的投资方进行抗衡博弈,呈现出旅游参与的被动性、权利争取的无助性、利益分配的边缘性特征。旅游社区往往因议价地位的缺失而被动接受征用资产的隐性损失,失地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生计脆弱性大大增加,社区被动承担旅游开发带来物价上扬、环境污染、生活空间被挤压等诸多负外部性。乡村旅游扶贫中社区主体性缺失最典型的是“旅游飞地”的出现,即社区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却不能从中受益脱贫。贫困群体既是乡村旅游扶贫对象也是扶贫主体,各国的反贫困研究历程都经历了从强调市场、政府、社会等外部主体的干预发展到逐渐关注贫困人口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我国过去的扶贫工作存在着只将贫困群体视作扶贫对象未将其视为扶贫主体的问题,导致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激发的忽略,进而滋长了其“等靠要”的思想与行为,使部分贫困群体的主体性长期处于缺失状况。乡村旅游扶贫中,贫困群体精神动力不足,社会、经济、人力资本匮乏及脱贫攻坚背景下政府“父爱式”扶贫责任过度等因素造成了贫困群体的主体性缺失,出现其“精神的主动缺失”或“参与的被动缺席”现象,不能抓住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种就业、创收、资产增值等机会实现脱贫。结合具体的实地调研与学术思考,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乡村旅游扶贫场域中,除了贫困群体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现象外,还存在着基层政府、市场、社区等多维主体性缺失现象。(2)乡村旅游扶贫场域中的多维主体性缺失及其相互间的负向影响,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和扶贫成效式微问题。(3)科层逻辑的制约、市场逻辑的背离、旅游社区对话地位缺席、贫困群体参与能力不足及各行动者不同的利益追求与乡村旅游扶贫实践的冲突是乡村旅游扶贫场域中主体性缺失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4)无论是脱贫攻坚背景下绝对贫困的消除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相对贫困的缓解,都需要全面协同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场域中各核心行动者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中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