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杜诗以典咏怀手法展开讨论,作为杜诗用典系列研究的第一步。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简单交待了选题意义、研究视角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针对学界对用典问题研究不足的状况,着力于为本文研究搭建一个理论和背景的平台。第一节界定了用典的概念、特性、构成和功用。第二节梳理了杜甫以前诗歌用典的概况,整理出这样一条线索:诗歌用典是随着文人诗的发展而发展成熟起来的,其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学关系的处理与用典的关系;二是诗人主体性的高扬、诗歌表现内涵的扩大和深化与用典的关系;三是格律诗的发展与用典的关系。在这样的梳理当中,本文选题“杜诗的以典咏怀手法”在整个诗歌用典史中的位置得以呈现:它完成于第一次诗歌用典高峰之后,是在正确处理诗、学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扬诗人主体性的条件下,诗歌表现内涵向纵深发展的要求与用典有机结合的结果。
第二章梳理了“以典咏怀”手法的前后相继关系以及在诗坛大风气背景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到了杜甫,诗歌用典在功用上发生了重要转变,由说理证义、隐喻寄托、夸饰炫博转向表情达意。另外《文选》(李善注本)的流行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种转变的时代背景。其次,在转变功用的基础上,杜诗用典大力在题材上进行了开拓,在咏怀诗以及具有咏怀性质的诗歌中大量用典,一方面扭转了从齐梁到初唐时期大量在干谒诗、赠答诗、应制诗、咏物诗中以典夸饰炫博的风气,另一方面继承了阮籍、庾信、陈子昂以来“以典咏怀”的手法,并甩掉了隐喻寄托的生涩和枯燥,用典故来抒写更加复杂和个人化的情感怀抱。
第三章对杜诗以典咏怀手法展开了具体分析,主要采取量化统计、作者研究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列表统计发现,杜甫咏怀诗(以及带有咏怀性质的诗)对典故的取用完全服务于抒发个人情感怀抱的需要,与其身份定位、理想怀抱、命运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典故中融入强烈的身世之感而达到了浑融之境。此外,杜诗中有不少典故以某些历史人物为中心,形成一个个典故群,尤其是那些截取一个人物不同故事以成典的典故群。本章第三节以有关司马相如的典故群为例,具体分析了这些典故如何在诗中与杜甫各个阶段的遭遇和怀抱一一呼应,以形成“心象之整体”,于杜甫晚年咏怀之作中被引用之时,触及其一生心事,造成秘响旁通的艺术效果,深化了咏怀的境界和内涵。
最后的余论部分对两个问题作了简单阐述。第一,为了服务于诗歌格律化的需要,杜甫对典面的处理更加讲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典面的字数上,杜诗(尤其是格律诗)用典呈现出精炼和压缩的总体努力。此处与李白“流水用典”进行了简单比较。二是杜诗用典在词法、句法上服务于格律诗的需要,常常用于对句当中,表现出一些特点。三是受到声律的限制,杜甫在诗中用典时,对典故词进行了改造,使之在平仄押韵上更符合格律诗的要求。笔者在余论当中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诗赋合流与诗歌用典发展的关系,这毫无疑问对杜诗用典特点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