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尤其是推进农村地区全面实现小康,是今后几十年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政治课题。实现我国全面小康就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又是“三农问题”中的主要问题,所以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转移,未来仍然会产生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转移模式,这些剩余劳动力将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简而言之,解决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首要任务便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问题。 论文旨在通过建立岭回归模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得出城镇化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促进作用。在分析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困境后,论证了小城镇转移模式的合理性,旨在提出以发展小城镇建设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以上目的,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论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经典的文献和著作进行总结。1、总结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观点;2、梳理国内外经典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并归纳总结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转移的必要性、转移特征、转移的影响因素和转移产生的问题;3、总结在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观点。 第二,通过实际调研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1、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地域特征、行业特征、文化素质状况、转移模式分类等整体现状。2、在Lee推拉理论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量化影响因素,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模型产生的影响,运用岭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化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促进作用。3、通过对比北京、上海两个大城市和涿州、太仓两个小城镇的外出务工者,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论证小城镇转移模式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种模式中,就地转移空间小且不是主要的转移模式;大中城市转移模式又遭遇诸多转移瓶颈;小城镇转移模式处于发展阶段,转移的空间大。在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2、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城镇化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小城镇吸引力;在城镇化建设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化建设中转变思想,实现企业与劳动力双向转移。 经过论证分析后,论文得出如下结论:1、城镇化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促进作用。2、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种模式中,就地转移空间小、大中城市转移遭遇困境,小城镇转移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模式。3、劳动力转移应为劳动力和用人企业的双向转移。进而提出了论文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