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水稻施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氮肥施用量大,江苏问题尤为突出;(2)优化的施肥次数多,机插稻尤其明显,劳动强度大;(3)以人工撒施肥为主,施肥效果差,稻田氮肥损失现象严重。研究省肥、省工,同时高产、高效的新型施肥技术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减少农业氮肥污染至关重要。控释氮肥在有效减少总氮肥投入的同时,一次性基施具有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潜力,但受肥料类型影响巨大。水稻侧条施肥技术是一种机插稻特有的机械条带深施肥技术,随着机插秧的长足发展,该技术具有重大的发展前景。通过联合运用水稻侧条施肥技术和控释氮肥技术,理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力投入,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通过设置2种施肥方式(撒施和机械侧条施肥)和3种控释氮源(硫包衣尿素,SCU;树脂包衣尿素,PCU;缓混肥,BBF),以常规分次施肥(CK)和不施氮(N0)为对照,研究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肥料氮释放、土壤(土壤溶液)无机氮时空分布与水稻氮肥吸收的同步关系;同时对稻田氮肥淋溶损失、氮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以期探索高产、高效的新型施肥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次性撒施SCU和PCU的水稻产量显著低于常规分次施肥(CK)。一次性撒施BBF的分蘖发生明显多于CK,中后期群体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株型、光合能力)等于或略高于CK,最终水稻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与撒施相比,控释氮肥的侧条施肥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分蘖期、穗分化期的干物质积累,但对抽穗后物质生产的影响因肥料类型而异。与撒施相比,SCU侧条施肥显著提高了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剑叶SPAD和净光合速率,促进了根系生长,增加了抽穗-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最终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而PCU侧条施肥下的水稻产量与撒施相比无显著差异,主要由于显著低的结实率;与撒施相比,BBF侧条施肥的产量略有提高,但不显著。结果表明,BBF和SCU的侧条施肥较CK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2.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吸收和利用的影响SCU的氮肥释放呈“前多后少”特点;PCU呈“前少后多”特点,一次性撒施SCU和PCU较CK显著降低了水稻氮吸收和氮肥回收效率。与PCU相比,BBF增加了移栽期和分蘖前期氮的释放;与SCU相比,BBF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穗分化-抽穗期氮肥供应,很好的匹配了水稻氮肥吸收规律。最终在撒施处理下,BBF的成熟期氮吸收与CK无显著差异。与撒施相比,侧条施肥增加了水稻根际NH4+-N含量,延长了养分释放周期。与撒施相比,SCU、PCU和BBF侧条施肥分别平均提高植株氮吸收32.2%、10.7%和4.3%。然而,PCU侧条施肥在抽穗期-成熟期氮阶段积累有显著地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其抽穗期不合理的群体构成有关。SCU和BBF侧条施肥氮肥回收效率均高于CK,且BBF的两年数据均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侧条施肥能有效促进植株氮吸收,提高氮肥回收利用效率,尤其以BBF和SCU的效果最好。3.控释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氮肥淋溶损失和氮收支的影响稻田渗滤液和田面水中NH4+-N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动态受肥料类型显著影响,与已测定的肥料氮释放模式基本一致;而渗滤液中NO3--N含量变化主要受水分管理影响。较撒施处理,侧条施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 20 cm和60 cm 土壤渗滤液中无机氮(NH4+-N+NO3--N)浓度,同时减少了田面水中NH4+-N浓度,两年结果基本一致。与撒施相比,SCU和PCU侧条施肥显著增加了氮淋溶和成熟期40-60 cm 土层无机氮含量,这可能与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高的肥料氮释放有关。SCU侧条施肥下氮肥淋溶损失最高,两年分别为6.65 kg N ha-1和5.34 kg N ha-1。与SCU和PCU侧条施肥相比,BBF侧条施肥下氮淋溶损失最低,两年结果一致,这主要与其在整个生育期更加平衡的氮肥释放有关。本试验结果表明,BBF侧条施肥较CK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氮表观损失,且不会带来氮淋溶损失的显著增加。基于以上结果,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和利用,并结合对经济和环境效应的评价,本研究认为,在机插粳稻生产中,BBF侧条施肥是一种可以有效取代常规分次施肥的新型控释氮肥运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