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磷虾和纽鳃樽在空间分布上磷虾密度较高的站位几乎全部位于64–67oS之间。各航次中站位之间磷虾密度变异较大,大多数年份磷虾密度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相差两个数量级。除2007/2008年未采集到南极磷虾外,从1999/2000到2009/2010年高速采集器和IKMT均采集到幼体后期磷虾。南极磷虾密度年际变化明显,高速采集器采集的南极磷虾平均丰度和生物量最大值为1442.3ind/1000m3或582.6g/1000m(31999/2000),最小值为58.2ind/1000m3或19.5g/1000m(32005/2006);IKMT采集的磷虾平均丰度和生物量最大值为79.7ind/1000m3或27.9g/1000m3(2001/2002),最小值为1.4ind/1000m3或1.0g/1000m3(2008/2009)。IKMT的磷虾丰度和生物量明显小于高速采集器,而且两种网具所采集的南极磷虾密度最大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样网具、时间、位置及方法不同造成的。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01/2002、2004/2005和2009/2010年,种群中磷虾未成体的比例超过10%,表明南极磷虾种群存在较强的补充群体,但在其他年份磷虾种群补充较弱。2002/2003、2008/2009和2009/2010年种群中3DF和3EF的比例都非常高,表明种群已进入产卵期。采样时间分别在1月中旬到2月中旬、1月底到3月上旬和12月下旬,推测这是南极磷虾种群的产卵高峰期。2001/2002和2004/2005年种群中主要以次成体2F及未受精雌体3AF为主,受精雌体的比例较低,说明在南极磷虾种群正处于发育期。两年采样时间基本在1月中下旬到2月中旬,推测磷虾种群的产卵时间可能晚晚于2月中旬。2005/2006年2F和3AF的比例也比较高,同时种群中出现一定比例的3EF,表明种群已经开始产卵。1999/2000和2004/2005年幼体的发育状态较低,2001/2002年幼体发育状态较高。通过磷虾体长眼径的分析发现,2002/2003年南极磷虾的生长状态最好,而1999/2000年磷虾的生长状态最差,在其他年份南极磷虾基本处于正常的生长状态。磷虾的生长状态与海冰消退早晚密切相关,消退较早磷虾生长状态较好,消退较晚,生长状态较差。纽鳃樽在普里兹湾海域的出现频率比较低。海域中共发现两种纽鳃樽,2001/2002、2004/2005和2009/2010年,纽鳃樽为Salpa thompsoni;2002/2003,2005/2006、2007/2008和2008/2009年,纽鳃樽为Ihlea racovitzai,主要分布于近冰缘区。2005/2006年纽鳃樽种类为S. thompsoni,其分布的纬度较高,位于66–67°S之间。2002/2003年纽鳃樽的平均丰度最高,为124.0ind/1000m3,而在2008/2009和2009/2010年丰度非常低,平均值分别为2.1和2.2ind/1000m3。纽鳃樽S. thompsoni的丰度随纬度的升高出现降低。2.南黄海海域的磷虾和纽鳃樽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南黄海海域太平洋磷虾出现两个高峰期,分别在春季(5月份)和秋季(10月份)。春、冬季水温较低,成体分布范围较广;夏、秋季表层水温急剧升高到20℃以上,太平洋磷虾成体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海域。5、9和12月,磷虾幼体主要分布于外海海域,3、6和8月主要位于浅海区域。5、6月份太平洋磷虾种群主要以磷虾幼体为主,其他月份种群中磷虾成体的比例非常高。在南黄海太平洋磷虾分布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太平洋磷虾比较适宜生活的水温是8–16℃。梭形纽鳃樽从2006年12月份在南黄海海域大量出现,种群均以复体为主。梭形纽鳃樽单复体的分布和丰度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大多数月份该种主要分布在外海海域,仅在6月份其分布的海域扩展到近海区域。2007年5月份梭形纽鳃樽爆发,单复体的平均丰度非常高,分别为5.8和79.7ind/m3。6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的平均丰度更高,为122.8ind/m3,而单体的平均丰度略有降低,为5.0ind/m3。梭形纽鳃樽的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海域略有差别。在S1-4站位,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在0–50m的水层中表现出不规则的昼夜垂直移动,但从未到达底层(50–70m)。从中午到傍晚主要分布在表层,之后移动到较深的水层(10–30m),而单体由于数量较少而未进行昼夜垂直移动分析;5、6月份,该种单体和复体都出现了明显的反向昼夜垂直移动,即白天迁移到表层,夜间向底层迁移。在S3-3站位,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也表现出不规则的昼夜垂直移动,在夜间有向下移动的趋势,在06:00时到达最底层,白天主要分布在20m以上的水层中。5月份梭形纽鳃樽单复体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白天主要集中在20–30m的水层中,夜间主要分布在0–20m水层。梭形纽鳃樽复体的平均体长在4月份最大(7.85mm),而在6月份最小(3.45mm);单体的平均体长在12月份最大(19.28mm),4月份次之(14.24mm),而在5月份最小(7.13mm)。在6个月份中,种群中发育期复体(2–7mm)在复体个体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其变动范围在43.3%(4月份)–92.2%(3月份)。单体种群中,5月份幼体(0–7mm)所占的比例最高,而在12月份和8月份,未成熟单体(15–25mm)和成熟单体(≥25mm)所占的比例较高。3.磷虾和纽鳃樽的相互关系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除2004/2005年南极磷虾和纽鳃樽S. thompsoni的分布出现重叠外,在2001/2002和2009/2010年南极磷虾和纽鳃樽S. thompsoni的空间隔离非常明显。南极磷虾和纽鳃樽在丰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S.thompsoni丰度较高时,次年磷虾丰度较低,这与海冰情况关系密切。南黄海海域太平洋磷虾和梭形纽鳃樽空间分布上出现重叠,空间隔离不明显。5月份,梭形纽鳃樽丰度与太平洋磷虾卵及幼体的丰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