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虽大多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有神经功能的障碍,影响其生存质量,有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及时就诊是缩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程发生的重要因素。故寻找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快速起效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而针灸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穴位贴敷可以将药物通过胶布等固定于人体表皮,药物直接通过人体表皮的吸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活血化瘀、疏风止痛等作用。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翳风穴配合电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及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所需要的时间,综合评价该治疗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寻求一种简单易行,治疗效果明确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急性期(1-14日):予针刺患侧攒竹、阳白、太阳、四白、颊车、承浆、地仓、曲池,对侧合谷,面部腧穴位平刺或斜刺进针,均行平补平泻法,远端穴位直刺进针,行泻法,每隔十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后予自制祛风散(秦艽、大青叶、泽兰、冰片以1:1:1:0.3的比例混合,研磨成100目细粉,用蜂蜜调和)贴敷翳风穴,恢复期(15-28日):仅予电针治疗取穴对侧合谷、患侧攒竹、阳白、太阳、四白、颊车、承浆、地仓、曲池。对照组急性期(1-14日):局部及远端取穴同治疗组;出针后予淀粉制作的安慰剂贴敷翳风穴,恢复期(15-28日):其治疗方法同治疗组恢复期治疗。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1周5次,以4周为一疗程。同时两组均予口服强的松和甲钴胺治疗。两组患者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疗程结束后运用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Yanagihara面神经麻痹分级系统等两个量表来对两组患者从起效时间、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将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将两组病例患者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日本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统计学分析: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使用H-B面神经功能评级比较显示病情有所改善,治疗前后两个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日本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比较,显示病情明显改善,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其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日本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两组疗效相当。3.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而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疗效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从起效时间及痊愈患者所需时间方面进行比较,治疗组平均约10.87天起效,而对照组平均约16.23天起效,经治疗后两组间起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在痊愈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平均病程仅24.63天,即可实现面神经功能的基本恢复;而对照组则需要26.43天,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贴敷翳风穴配合电针治疗较单纯电针治疗能缩短患者治疗疗程。结论: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运用穴位贴敷翳风穴配合电针治疗和单纯的电针治疗均具有明确的疗效,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明显改善面神经功能,且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但穴位贴敷翳风穴配合电针治疗的起效时间更短,可明显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