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中的圣经原型与基督教人性观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i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面纱》是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堕落与救赎的故事。目前对于该小说的研究数量可观,研究角度也颇为丰富。由于小说中的异国情调及东方背景,大多数学者从形象学、东方主义等角度挖掘该作品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或者研究该作品所反映的作家的中国情结。也有学者聚焦于小说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以此来窥探毛姆的爱情观;或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女主人公凯蒂的自我觉醒与精神成长。另外一些学者则以宗教为切入点,认为道家思想与虚无主义是该小说的重要主题,并试图以此映证毛姆对基督教的摒弃与逃离。然而,本文作者在研读中发现,《面纱》这部作品包含了大量圣经原型,并且认为这些原型反映了基督教人性观。因此,本文以圣经为参照,从人物与情节结构等方面发掘出作品中的圣经原型,并通过揭示这些原型的深刻内涵来探讨小说中所体现的基督教人性观。
  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作家毛姆和《面纱》,概述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
  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第四章。本文作者认为,《面纱》这部小说的结构取自于《圣经》,再现了人类从堕落、到受罚、再到救赎的整个过程。本论文的第二至第四章将分别从上述结构原型的三个阶段来解读该小说,并揭示出其中的深意。论文第二章探讨人类的堕落。该章首先分析了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人性中的欲望与弱点,然后剖析他们堕落的原因与过程,从而得出小说中所体现的关于人性弱点与堕落的看法,即人类是有欲望的,而欲望是人性堕落的根源。
  第三章主要分析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堕落之后遭受的惩罚与苦难。他们经历了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包括爱情的幻灭和对生活的绝望。随后,他们在绝望之中离开香港前往湄潭府,标志着他们彻底走出伊甸园、失去乐土。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在堕落之后所遭受的惩罚与磨难也是基督教人性观的一部分——与圣经所描述的一样,由于人类犯了罪,堕落了,所以他们必须得到惩罚,经受磨难。
  第四章则是对男女主人公的成长救赎之路和他们重返伊甸园的细节分析。通过对过去种种罪行的自我反省,以及对他人的博爱和奉献,男女主人公以各自的方式都得以重返伊甸园。这样的故事结局体现了毛姆对人性中善良的肯定与赞美,并反映了毛姆认为忏悔与善行可以让人得到救赎的基督教人性观。
  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该部分将总结前文的论述,并对该小说所体现的基督教人性观作出结论,即:人性中有欲望和弱点,因此导致了人的堕落,并不得不遭受惩罚和磨难。不过,通过忏悔与奉献,人还是可以获得救赎。这样的人性观与圣经中的故事不谋而合,说明毛姆的人性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毛姆脱离了基督教这一观点。
其他文献
自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问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在年轻读者中影响力巨大。同时,霍尔顿“不合时宜”的言行举止也使其形象备受争议。本文运用文学创伤理论,将霍尔顿视为经受创伤的人,并为其种种“不恰当”的言行辩白。身处充满“假模假式”的人的社会,霍尔顿拒绝并敢于挑战主流价值观,成为虚伪社会下的一个无辜的牺牲者。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主体部分,是对霍尔顿创伤的理解和认识。
学位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2011年出版即赢得英国曼布克奖。这部作品从男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的叙事视角出发,通过男主人公对自己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的回忆和反思,折射出求学经历对其随后人生的投射与影响。小说自问世之处即以其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精悍语言、独具创新的叙事结构和哲学思考引起学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涉及对小说人物自我身份建构、历史观、伦理道德主题、叙事策略与技巧等方面。本论
学位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1954年出生于芝加哥,童年期间不断往返于芝加哥和墨西哥边境的生活经历以及其墨西哥裔美籍身份给予了她写作灵感,她的作品带有十分独特的边缘化风格。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三部代表小说作品《喊女溪以及其它》、《芒果街上的小屋》、《拉拉的褐色披肩》均取材于边缘文化,她以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边缘人群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故事。本论文以这三部代表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桑德拉·希
学位
评价是一个运用语言表达读者或说话人观点、态度及立场的语义资源系统(Martin,2000),包括三大紧密联系的主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关注感情,包括情感反应、对行为的裁决及对事物的鉴赏。本研究将态度资源定义为人们用来表达情感、判断和鉴赏的语言资源。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语篇,新闻语篇常常以其报道客观、评价公正、观点中立从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但是新闻语篇建构中蕴藏的态度资源却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
学位
2017年末,已经91岁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像往年一样,在平安夜发表了圣诞夜电视致辞,让听众近距离感受了皇室范儿的英语气概,就口语和专业化水准上来说是教科书级别。这也是女王可以直接公开发表自己看法的极少数场合之一,它的受欢迎程度和可获取性使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目标。演讲与修辞是不可分离的。本研究旨在从修辞角度出发,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探索伯克同一修辞策略在女王的圣诞演讲中的具体使用
学位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翻译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在论文集《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了“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他指出,“文化翻译”不仅指两种具体的语言和文化间的文本转换,而且是融翻译于写作的一种独特的后殖民文学现象。同时,他还补充到“文化翻译”中的翻译还可以指移民的状态,后殖民时代的移民是一种翻译现象。因此本文所说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字面意思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在时间、地理
学位
邝丽莎是当代美国最活跃多产的华裔作家之一,《蜂鸟巷茶女》是她2017年出版的作品,讲述了云南高山少数民族李岩的非婚生女儿海莉出生即被美国白人领养,并在美国成长的故事。小说中,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后裔的海莉由于跨国收养的特殊背景,其身份问题十分复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基于文化身份理论,探讨海莉的身份建构问题。  本文绪论简要介绍了作家邝丽莎和其作品,概述了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说明了本论文的结构、
学位
我国快速发展激发了大量的民事矛盾。由于具有灵活、便捷和经济的特点,法庭调解提高了民事纠纷的解决效率。但是法庭调解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因素,其中恰当得体的语言是推动调解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多种话语选择之中,人称指示语是身份建构的重要策略。法官选择恰当的人称指示语建构多重身份有利于推动法庭调解的顺利进行。然而,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有关法庭调解话、法庭调解话语中身份建构和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相对较少。 
学位
《唐顿庄园》是一部嘉年华电影公司为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制作的时代迷你剧,作家朱利安·费罗斯为本剧主创。这部剧以20世纪初一个虚构的约克郡庄园“唐顿庄园”为背景,讲述了后爱德华时代贵族克劳利一家及其仆人的生活。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旨在研究怎样通过语言与他人互动、建立和维持关系,用语言影响他人的行为,表达自己或改变他人对世界上事物的看法。本文以《唐顿庄园》里面Lady Mary和Matt
学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语言媒介逐渐被由语言、图像、声音等构成的复杂媒介所取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跨越语言符号的单一性,将语言与图像、音乐、舞蹈、颜色等符号系统综合起来分析话语意义。在多模态语篇中,每种模态都有其不同的意义表达方式,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影响着整体意义的构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话语意义的协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研究,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