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归属和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虽然这一问题伴随着儿童人性的讨论受到关注,但是从来没有明晰的界定,仿佛只要一讨论到儿童的归属问题,无论得出任何固定的结论,在某一方面可能是合理的,但在相反的范畴就失去意义;最明显的莫过于儿童的公共性与个人性间的矛盾,几乎无法讨论,干百年来儿童的归属有赖于教育实现,由此出现了教育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二者的视角观照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儿童。
本文以文献法,对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归纳了直到近代对儿童人性的研究,在系统的加以对比之后,得出“儿童是未完成的人”这一儿童的入性定义,这是笔者对于当下儿童生存状态的真实体验。由此,提出任何对于儿童的凝固的、静态的判断,都只能暂时的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当下对于儿童的种种论断之所以贫乏,正是因为儿童内在的丰富性自我否定了一切限定性的判断。因此,当人们在说儿童是什么的时候,恰恰说出了儿童不是什么:所以对儿童下一个具体的判断是愚蠢且没有价值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在常态的生活中观察儿童呈现出的人性,导之向善,将儿童培养成完美的人。
最后,本文提出儿童的世俗归属毫无疑问是家庭、社会、国家;儿童终极归属不是家庭、社会、国家,尽管这些对于儿童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虽然人做为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关系简直不能生活,人能从被他人的需要中得到满足;然而人如果真的仅仅满足于此,那么与蚂蚁、蜜蜂的“群”有什么不同,人与动物之别在于人有“良知”,根据张载的说法,儿童的德性本善,因气质偏正而善恶混,只有变化气质,才能保持绝对善的天地之性。变化气质的办法在古代是守札、寡欲,及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在现代只有依靠教育。儿童的终极归属是人类精神的解放,对儿童这个整体来说则是儿童完美人性的实现。国家是人性的完成。儿童的人性完满意味着理想国的实现,此世与彼岸界限的真正消解。儿童是人类的祖先,儿童指引着人类的未来;不是国家造就了儿童,而是儿童成就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