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稀缺性决定了其利用应该向可持续、高效方向进行。特别是在现阶段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增量城市建设用地的短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我国城市土地普遍存在低效利用问题,其中规模快速扩张、集约利用效果不够显著、用地结构和比例失调等状况逐渐明显,加之城市土地利用功能的规划尚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也较弱,导致了城市用地的产出效益未能达到最佳状态。在现有利用状况下评价其结构合理性,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在后续规划中加以控制,使其配置遵循综合效益最优原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以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讨论其合理性和优化路径。以2006~2013年我国28个二线城市为样本,从宏观层面上,通过信息熵理论对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有序性、均衡度进行了分析;从微观角度上,构建了基于全要素的用地、资本、劳动力为投入系统,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为产出系统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改进DEA模型对结构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并综合两者进行了关联性分析,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进行了总体评判,最后根据结果提出了优化方向和建议。另外,以重庆市为例,评价了其2006~2013年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逐年变化情况,并分析了用地变化的根源和改善用地效率低下的相应优化措施。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28个二线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有序性和效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序性在空间上从东往西呈现阶梯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有序性波动小且均衡性高;结构效率在时间上存在不同的波动情况,分为高效稳定型、下降型、上升型、波动型,综合效率值高的城市多数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而综合效率值比较低的城市则大部分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的西部地区。(2)城市建设用地有序性和效率存在一定的趋同性,结构稳定均衡的东部地区用地效率也高,用地结构波动大的西部地区用地效率也偏低,两者有一定的关联,但并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3)大部分城市的用地效率都未达到最优状态,存在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的情况。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足,也有投入冗余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类型、资本等配置不合理所致。具体的用地优化路径要根据各城市产生效率低值的不同原因和规模收益情况,对用地结构和投入规模进行调整,完善其用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