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探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chol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但逐年增加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使交通肇事罪成为一类高发的刑事案件,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也屡见不鲜,逃逸行为成为交通肇事罪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性和认识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围绕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相关问题,共分三章进行分析论证。第一章结合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的规定,分析作为定罪情节的交通肇事逃逸。首先,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认定作为定罪情节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其次,从三个方面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定罪情节的缺陷;最后,提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定罪情节的完善,笔者认为应该删除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但是在新的、合法的规定尚未出台之前,法院应当在综合考虑肇事者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肇事者的人身危险情况、被害人所受损失及社会危害性的基础上谨慎适用该条规定。第二章结合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和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分析作为量刑情节的交通肇事逃逸。首先,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认定作为量刑情节的交通肇事逃逸,并对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后又投案自首的行为构成肇事逃逸进行分析论证;其次,结合不作为犯来分析作为量刑情节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认为其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该不作为的性质是纯正不作为。第三章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和法律性质,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属于情节加重犯;其次,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再次,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两个视角解读“因逃逸致人死亡”;最后,通过比较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本文拟立足于我国刑法典与司法解释中与交通肇事逃逸有关的法律条文,并结合法理和具体案例,分析论证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问题。指出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的缺陷,并提出完善的方法,以期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解读作为量刑情节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指导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NS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物质文化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逐步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产物,休闲体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休闲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的时尚
全球面临的温室效应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森林在减轻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毁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其总量的25%左右,扩大森林资源可有效地固持温
1997年刑法肯定了单位犯罪的存在,结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论战。单位具有独立性,具备独立于其成员的意思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可以成为独立的犯罪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而且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影像学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经影像学(CTPA)检查确诊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包括右心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74例
罪刑法定原则被称为“刑法的铁则”和理论基石,它的价值与功能是其他刑法原则无法替代的。我国在1997年新刑法典第3条中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但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定化,不意味
日落复审(Sunset Review),又称为期终复审(Expiry Review)或五年复审(5-YearReview),是指在反倾销措施执行满5年之前的合理时间内,由反倾销主管机关主动发起,或主管机关依国内利害关系
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是一门德育课程,必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突破。文章提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领备课,走好优质课堂的第一步;在世界观、人
范小青的小说一向贴近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生和生存境况的变化,尤其注重以朴实和质感的文字表现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的
为贯彻和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和开展,全面了解湖南省老年人体质状况,我省在2000年首次对全省范围内老年人的体质状况进行了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