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互斗殴中正当防卫的认定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违法阻却事由,是刑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司法活动中也争论颇多,历来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而相互斗殴则是一种不法行为,其与正当防卫有质的不同,但形式上的相似性却很容易让人们甚至司法人员将二者混淆,难以区分,不利于准确地对案件定性,从而给司法实践带来困境。所以对相互斗殴情形下正当防卫的准确界定,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实践中几个真实的案例入手,寻找上述问题的原因,以探寻解决的路径。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正当防卫的概念及其成立要件。目前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要成立防卫应符合防卫意图、起因、对象、时间及限度等五个方面的要件。第二部分由案例入手简单介绍了相互斗殴中正当防卫认定的现实问题,并分析了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实践中,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案件少之又少,起因有责、起因不合法、防卫目的缺失以及造成对方伤亡的都容易被武断的排除行为的正当防卫性质。文章主要从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争议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另外,也简单分析了文化方面、司法技术方面以及司法人员自身观念方面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承接第二部分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反思,防卫意图方面主要分析了防卫意思是否必要,即“防卫意思不要说”和“防卫意思必要说”的对立以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文章同意后者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意思的必要内容,即是否行为人除了对正在发生的侵害行为必须有所认识外,还须有明确的防卫目的或者动机,也即“防卫目的说”和“防卫认识说”的分析以及本人观点,文章主张“防卫认识说”。认为防卫意思是必要的,但不必对行为人防卫目的或者防卫动机等因素作过于苛责的要求。防卫限度方面主要分析了“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的关系,本人认为二者是并列关系,只有同时满足,才能认定过当,同时分析了对“必要限度”理解,认为应采取“必须说”。另外,“起因有责”和“起因不合法”方面认为二者的“起因”属于“纠纷起因”,而非“防卫起因”,不应以此为由否定行为的正当防卫性质。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的论述和分析,在对实践中认定相互斗殴中的正当防卫的标准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认为要准确界定相互斗殴中的正当防卫应当先明确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些具体规则。同时在正当防卫排除违法性的根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防卫认识说”的前提下如何处理防卫挑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农村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建房热,由于缺乏村庄用地的规划管理,许多居民点布局分散且超面积建房现象普遍。再加上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
近年来,混沌激光在光纤通信、激光雷达和故障检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有利于混沌激光的实际应用,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们开始致力于集成混沌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目前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探讨张家口市滑雪指导员现状及经营管理部门对滑雪指导员的重视情况。主要结论:张家口滑雪指导员的专业性不强,专科学历与本科学历的人员较多;25-35岁年龄段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两者之间紧密联系,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和典型案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分析,对今后我国知识产权
分析了单季晚稻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并从选种及浸种消毒、种子催芽等方面提出了单季晚稻浸种催芽技术,以期为提高单季晚稻的产量提供参考。
由《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构成的《故乡三部曲》是贾樟柯最早创作的系列长片叙事电影。电影中的人声、音响和音乐,构成了一幅众声喧哗的场景,意味深长。其中的个人声音
对出露于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研究显示:岩墙的(87Sr/86Sr)i变化于0.712310~0.735100,平均值0.722117,(143Nd/144Nd)i变化于0.511160~0.51
以月季茎段为外植体,应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培养基中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因子对月季茎段再生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S+6-BA 1.0 mg/L+NAA 0.1 mg/L+GA3 1.0 mg/L培养基配
利用壳聚糖、皂土、明胶、硅藻土4种澄清剂对腰果梨酒进行澄清处理,然后将澄清效果较好的壳聚糖与皂土以不同比例混合对腰果梨酒进行澄清处理。通过感官评价、测定透光率及理
撤销诉讼裁判基准时之问题是指,在撤销诉讼中,行政行为作出后法院裁判作出前这一期间,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与法律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当上述变化出现时,法院究竟应当以何时点下之事实与法律状态为依据,决定是否撤销该行政行为?依据我国有关法律适用以及事实认定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律基准时为行为作出时,而事实基准时为判决时,但是事实证明的范围因举证主体的不同而有所限制,不难看出我国法律中并不存在裁判基准时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