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文学中塑造了一大批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疯女人”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更是丰富了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画廊。在文学作品中,人们看到很多女疯子,这些女性形象因种族、男权和文化霸权的压制成了作家笔下的疯癫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近几年,对疯女人形象研究越来越多。斯皮瓦克《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1986年)一文对“疯女人”柏莎和安托瓦内特的解读,使人们对“疯女人”形象悲剧背后的根源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在斯皮瓦克的启示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类似于柏莎的“疯女人”形象。笔者希望通过她们不同寻常的遭遇,分析她们疯癫背后的原因与影响,进而揭示出“疯女人”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选取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柏莎·梅森、简·里斯笔下的安托瓦内特和福斯特笔下的阿德拉·奎斯蒂德这三个“疯女人”,对她们进行后殖民视角下的解读,以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介绍了有关“疯女人”的背景知识、研究现状、作者的创作初衷,和本文解读“疯女人”形象的后殖民视角。第一章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理论和“属下”理论。第二章介绍了英国文学中典型的“疯女人”形象,分析了她们疯癫的原因与影响,重点阐述现代文明对妇女的迫害。第三章用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对笔者选取的三个“疯女人”形象进行“他者”身份解读。第四章利用斯皮瓦克的著名论断“属下能说话吗”,对属下能否发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男权社会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柏莎作为属下阶层的一员,成了一个永远的沉默者;安托瓦内特在文化霸权、父权制和种族冲突的三重压迫下,努力摆脱自己的属下地位,她与柏莎的沉默不同,她可以开口说话,但是作为属下她最终还是无法言说自己的遭遇;阿德拉·奎斯蒂德具有殖民主义的统治者与父权制的被压迫者双重身份,她努力想摆脱这种身份,面对殖民霸权文化和人文主义文化,她内心的矛盾虽然导致她精神失常,但是她靠自己的觉醒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本论文通过对“疯女人”形象的后殖民视角解读,批判了西方的文化霸权和父权制对女性的迫害。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现实影响着作家文学创作。殖民时期的英国为寻求自己殖民扩张的合理性依据,就需要从他者身上找到自我的优越性来表明自己的帝国神话不可替代。从柏莎·梅森、安托瓦内特到阿德拉,文学作品中的这些“疯女人”的遭遇让人们更加深刻形象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强加于东方的殖民霸权,同时也展示了这些“疯女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西方文化霸权和男权社会的反抗。笔者通过解读后殖民视角下的女疯癫者形象,为人们反观现实,反观历史,反观人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