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比寻找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寻找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能更深入地了解某种语言。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从其名称引进的那一天起就同英语语法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汉英助动词的比较研究能使我们从更高角度俯瞰汉语助动词的普遍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与其他范畴相比,句法范畴的研究对汉英助动词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汉语助动词词类的建立是在比照英语助动词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英语助动词之所以能被从整个动词领域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下位小类,就是因为助动词有着独特的句法特征——“NICE”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汉英比较的方式着重研究汉英助动词在句法领域的共性与差异,以期更透彻地阐释汉语助动词的本质特征。通过比较,关于汉英助动词句法的共性与差异,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共性1.通过考察汉英助动词在各自词类系统中的语法地位发现:汉英助动词均为各自动词系统中动词的一个下位分类。2.汉语“有VP”句式中的“有”同英语的基本助动词一样:自身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3.在生成语法提升动词与控制动词的框架下,汉英助动词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汉语和英语的认识情态动词和道义情态动词都属于提升动词;汉英语的动力情态动词都属于控制动词。4.通过比较汉英助动词与后续动词的完成体同现时的特征发现:两种语言的“助+动”结构中后续动词完成体都对助动词所表达的语义有分化限制作用。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多义情态助动词与完成体共现时,完成体会首先挑选多义情态动词中的认知情态与其匹配。5.通过比较汉英助动词的句法位置发现:如果忽略一些特定句式、固定句型中出现的助动词,英汉助动词均处于各类句子(单句、主句、从句、包孕句)的谓头位置。6.从汉英助动词与周围成分的融合方面看,汉英助动词在句中不约而同都表现出能与周围成分融合的特点。汉语助动词能与否定标记“不”发生粘合融合或完全融合,还能与疑问代词“怎么”发生融合。英语助动词能与否定词“not”发生缩略式融合也能与人称代词融合。(二)差异1.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汉英助动词属于不同的语类:英语助动词是功能语类,处在句子中心IP下;汉语助动词属于词汇语类,处在离句子中心最近的VP下。2.汉英“助+动”结构的性质大不相同。汉语“助+动”结构是动宾关系,英语“助+动”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句中作合成谓语。3.通过考察汉英“助”与“动”之间的地带,发现:汉英“助”与“动”之间可容纳的成分内容大不相同。汉语“助”与“动”之间能容纳包括介词短语、时间名词、副词、“把”+名词、“被+名词”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内容。英语“助”与“动”之间只能容纳单个的副词。4.关于助动词的重叠,英语助动词不能重叠。汉语的动词可以正正重叠或正反重叠表达疑问,而且,汉语的动词重叠表达疑问时,助动词具有优先权。5.关于助动词的移位,英语表达疑问范畴离不开助动词的移位,助动词的移位在英语疑问范畴的表达中是强制性的。汉语助动词的移位则无关疑问范畴。6.汉英助动词在连用方面更多地是表现出差异,助动词的连用在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且汉语助动词的连用遵循一定的连用序列规则,即EDD规则;汉语助动词的连用具有一定的能产性,连用只要符合规则并且语义上允许,一般都能成立。英语情态助动词的连用在标准英语中不能成立,只是在某些方言中才有出现。并且,即便方言中的情态助动词能连用也不具备能产性,而只具有单词汇性。汉英助动词在语法特征、句法位置、句法操作、连用与融合等各方面表现出共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个性。汉英助动词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的共性大于个性,汉英助动词表面看似纷繁复杂的个性,大都是由汉英语法系统自身的一些个性差异所决定,属于汉英助动词自身的差异特征相当有限。汉英助动词之间本质的差异只有一条,那就是:英语助动词属于功能语类,汉语助动词属于词汇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