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爱、激情、仇恨、复仇、欲望、孤独以及沟通的无助交织成了玛丽·雪莱丰富的作品主题,同时是她敬畏生命的策略表现,使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亦是如此。尽管学者对《弗兰肯斯坦》中的被创造物、弗兰肯斯坦和沃尔顿船长这三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解析,但三人的生命观却少有人关注。借助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生命观为切入点,剖析此书对生命敬畏的建构。通过三人对生命的态度揭示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激情、仇恨、复仇、欲望、孤独以及沟通的无助交织成了玛丽·雪莱丰富的作品主题,同时是她敬畏生命的策略表现,使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亦是如此。尽管学者对《弗兰肯斯坦》中的被创造物、弗兰肯斯坦和沃尔顿船长这三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解析,但三人的生命观却少有人关注。借助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生命观为切入点,剖析此书对生命敬畏的建构。通过三人对生命的态度揭示敬畏生命观。被创造物从身体异形到内心异化是对人类的反规训的暴力抵抗,是对其生命的神圣性否定的伦理沦陷;弗兰肯斯坦借知识企图摆脱社会分类和身份建构的限定,这却导致他对生命缺乏敬畏,陷入利己主义的自我扭曲状态;沃尔顿船长出于对生命敬畏的觉醒意识和积极努力,扭转了个体困境,实现生命救赎。从生命否认到僭越生命,再到重新认识生命的建构历程中,玛丽·雪莱进行了一场对生命敬畏的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详细讨论异化的被创造物捍卫生命权力,却因异形的身体被惩罚,陷入身份危机和剥夺生存权后的无助生命观。异化的被创造物从热爱生命到摧毁生命、落入生命悖论怪圈,皆是对人类社会的歧视所作的无效反抗,被创造物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牺牲品,也是人类社会缺失敬畏生命伦理下的无辜产物。第二章论述弗兰肯斯坦在科学知识作用下失调的生命观。生命敬畏感的缺失削弱了弗兰肯斯坦的道德感,他不知疲倦地追求科学知识、企图掌控他人身体满足私欲,最终毁于利己主义。从重视生命到漠视生命再到否定生命,知识塑造的弗兰肯斯坦改变了自身存在方式和对生命的认知方式,生命观的失调使他对生命失去敬畏,在知识信念破灭后放弃自我生命。第三章探讨沃尔顿船长的启蒙生命观,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生命观。对生命最深层的肯定是顺从命运、不将生命置于危险境地;对生命的敬畏应正视自身与他者的生命,应超越个人私欲、遏制其所带来的灾难。面临探索北极的个人欲望和船员的生命安全的焦虑和张力,最终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沃尔顿船长克服了私欲;此外,他对于生命的敬畏,还体现在对被创造物生命的承认和对弗兰肯斯坦生命的挽救中,他的北极之旅是一场生命观的探索之旅,实现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和完善,完成了敬畏生命观的建构,担负起了人类敬畏万物生命这一伦理责任。
其他文献
从实地取景“拍”电影到棚内合成“做”电影,数字特效技术深刻影响了当今电影的发展。在这其中,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使电影表演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根据角色的五官、身材等体貌特征判断这一角色由哪位演员扮演。但在塑造虚拟角色的过程中这些依据都被技术窜改了,演员从台前走向幕后,观众无法从银幕中得知是谁在表演。电影在使用动作捕捉技术之前通过定格动画、特效化妆、机械模型等物理特效实体拍摄虚拟角色。从
莎士比亚将他对人类忘恩负义本性的追寻融入到《李尔王》与《雅典的泰门》的创作中。李尔、葛罗斯特、泰门屈从于谄媚之言而对逆耳忠言恼羞成怒,他们纵曲枉直的结果则是自身命运的急转直下。对三人悲剧成因的探讨会发现,他们不幸的根源在于视野及认知的局限。由于对“人”认识有限,主人公轻信看似忠贞实则心怀不轨的献媚者,而误解竭力揭露真相的忠贞者。本文借助于福柯的“认识价”,试图探讨人物对同一言行截然不同的解读。三人
现代汉语“和”类虚词包括“连、同、跟、和、共”等,它们在语法功能上大都兼有连、介两种词性,而在“和”类虚词中,虚词“和”的连、介词性判定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中,学者已分别从句法、语义角度对虚词“和”介、连词性的区分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使用句法测试手段、语义特征对虚词“和”的词性做出区分,以及对主语、宾语位置上的虚词“和”的词性进行判定;但虚词“和”在补语、状语、定语等其他句
《八月之光》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核心之一,其中交叠与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与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作家的写作策略和作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心理异象等问题,与女性相关的研究也聚焦于女性作为“他者”的单一维度或其与南方女性类型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女性空间实践及空间困境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创新性——本文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指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主题和风格,随后出版的续集《零伯爵》和《重蒙娜丽莎》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支线故事,共同架构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近未来世界。“矩阵三部曲”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同时混乱无序的近未来世界既是对后人类时代的憧憬,其中复杂多样的赛博格形象也是后人类发展的蓝图。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回溯作者与赛博格的渊源。随后简单概括了学界
“进”作为汉语中常用的趋向动词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进”的多义性、句法限制、语义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进”的语义分类仍比较笼统,跨语言研究还不多,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尤显不足。近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理论和类型学分析工具,为“进”的多功能语义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进”的多功能语义,并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视秩序为根本,认为宇宙与世俗秩序之中蕴含着一个普遍准则,即秩序是上帝意志的反映。万物在上帝计划之中按理想的传统宇宙论排列则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而新科学在16至17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打破了理想秩序的神话。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传统的托勒密宇宙论,撼动了人对自我,上帝以及宗教的信仰,担心与怀疑充斥着人的内心。本文将以《第一周年》为例,探讨约翰·多恩是追随新学还是沿袭传统宇宙论,并试图总结出
近几年流行通过网络众筹平台为重病患者捐钱。这些众筹平台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医药费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让热心人能有一个便捷且正规的平台献上爱心。众筹语篇是用来说服让有能力的读者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献爱心的,这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实现是相符的。因此,用人际意义来研究众筹语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目前,少有关于众筹语篇在语言学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方面的研究。鉴于此,作者从国内
《白噪音》是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美国当代生活以及当代人在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通过“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这三个部分,德里罗展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小镇生活;除此之外,他还揭示了死亡恐惧无孔不入的强大力量和人们为此所做出的各式各样异想天开的反抗。自《白噪音》1985年首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大多致力于研究其后现代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