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提升到2016年的57.4%。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步入后工业化阶段,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和服务业大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这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变化与挑战下,更需要大量专门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来驱动经济发展。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由传统农业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但许多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所限大多只能从事低层次、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在向其他产业、行业转移时受到很大阻力。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国家培育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解决我国“技工荒”问题的有效选择。因此研究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首先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分别对二者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职业教育、人力资本积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理论基础分析。进一步通过斯加斯塔德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定性分析了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职业教育能够增加劳动力的转移收入、延长劳动力转移期限、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从而增加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职业教育学校规模、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农村劳动转移规模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然后运用VAR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动态影响: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几个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有正向冲击作用;方差分解结果表明随期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随自身变动解释的部分在逐渐下降,而由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规模变动解释的部分逐渐增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职业院校层面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