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是 1982 年在美国首次分离出的,能引起人出血性肠炎的一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代表血清型,自1982年起,O157:H7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而防治大肠杆菌O157:H7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过程依赖于自身的致病因子;另一方面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监管的缺失,导致大肠杆菌O157:H7产生耐药性甚至是多重耐药性。所以,深入了解中国流行的O157:H7的致病因子和耐药表型及其内在的调控机制在我国改善疫情准备,诊断风险评估和开发新型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深入研究发现①157:H7在感染过程中,会响应宿主肠道环境信号,调节自身生理代谢(致病因子表达)以适应肠道微环境完成定殖。三型分泌系统(Type 3 secretion system,T3SS)及鞭毛等致病因子在O157:H7定殖肠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环境信号与这些致病因子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具体关系尚不清楚。另一方面,近些年在已知研究的所有细菌中都有发现一类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小RNA(small RNA,sRNA),其能够响应外界环境信号进行诸多生理代谢过程(如对营养的适应性调节,群体感应,生物膜形成,运动性和致病机制等过程)的转录后调控。本文中,我们先对中国国内O157的致病因子(T3SS及鞭毛)的表达及其对五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磺胺甲恶唑和四环素)的MIC值进行表型测定。从统计分析和杀菌实验里发现了O157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与毒力基因是相关联的。而大肠杆菌O157的耐药机制研究比较清楚,这里不做探讨。受NaCl/pH与铁离子浓度等肠道环境信号调控的sRNA MicA与RyhB可以分别调节鞭毛及T3SS的表达。其中,过表达的MicA对O157:H7 193及K-12BW25113菌株的迁移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过表达的RyhB可能是通过与rraB mRNA碱基互补配对调控193菌的T3SS表达。本课题对国内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因子/耐药性表型及sRNA调控鞭毛及T3SS表达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大肠杆菌O157:H7的防治有着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