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微信朋友圈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在民俗学的视角之下,对这一技术更新发展催生的新事物却在极短的时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考察,通过对朋友圈功能的分析,探究在技术建构的虚拟场域中,尤其在朋友圈基于“强联系”的关系网络之下,传统的、民间的、民俗的情感以及文化是否依然存在,朋友圈是不是熟人社会的微信版,最终要回答的技术与民俗的关系问题。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将微信朋友圈纳入民俗学的学科研究视域中观察在现代化的今天,被技术包围与渗透的日常生活中民俗如何获取新的展现形式并传承延续下去。本文一共七个部分,以绪论开头、正文部分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述,最后以结论收尾。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目的与价值,选取微信朋友圈作为田野观察对象的意义所在。随后梳理关于微信、生活世界、技术与民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使用的理论与方法,最后阐述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介绍微信与朋友圈的情况,界定朋友圈中朋友之间属于“强联系”的关系网络,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以及与传统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熟人社会不同的是朋友圈是基于趣缘、业缘等等形成的多元化的熟人关系网络,但熟人社会中的人情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为文章下文朋友圈能够为我们做什么所借助的熟人网络做铺垫。论文的第二章至四章分别对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进行考察。其中第二章从朋友圈在信息传递帮助朋友寻人、寻物、转发呼吁引起关注,以及亲密朋友之间沟通互助维护个人权益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分析朋友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个人困扰。第三章对朋友圈中的“微商”现象进行考察,是朋友之间的“信任”赋予技术以可信的力量。第四章通过朋友圈与过去的人际交流相比,分析其中个人转发的政治、人文历史等对人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灵软件方面的形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三章的内容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能够我们做什么所借助的熟人之间的“网络”、“信任”、“人情”,分析在技术化的环境下民间的、民俗的情感如何依旧在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第五部分“朋友圈”制造的民俗叙事,这部分的朋友圈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并非指微信中的朋友圈这个模块,而是关于朋友圈出现的网络笑话叙事,以及微信中好友之间在日常生活尤其在节日中制造的民俗叙事文本,这部分也可以看做朋友圈延伸出来的民俗事项在技术载体中获取了传承以及新的呈现形式。结论部分,以许多人对技术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是窒息这方面的反思展开这部分的论述,作者认为恰恰是这种反思的出现的证明了技术已经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但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载体,如何使用在于个人的交往惯习,朋友圈可以看做熟人社会的隐喻与延伸,民俗的情感、文化等在技术中获取新的体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