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硫化镍矿的日渐消耗,经济开发储量大的红土镍矿资源日益迫切。但目前处理红土镍矿的工艺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加压酸浸工艺存在资本投入高、维护费用高、过程难以控制等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硫化镍矿的日渐消耗,经济开发储量大的红土镍矿资源日益迫切。但目前处理红土镍矿的工艺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加压酸浸工艺存在资本投入高、维护费用高、过程难以控制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红土镍矿氧化焙烧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且探索了堆浸和焙烧-磁选方法,旨在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探索一条处理红土镍矿的可行之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蛇纹石氧化焙烧过程晶体结构变化
研究了蛇纹石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物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蛇纹石在510℃开始脱去层间水;在600~800℃主要脱出羟基,分解为镁橄榄石和顽火辉石;在800~880℃,非晶质的顽火辉石转变为晶质的顽火辉石,非晶质的镁橄榄石转变为晶质的镁橄榄石。
(2)红土镍矿氧化焙烧过程热力学分析及物相变化
对红土镍矿氧化焙烧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采用TG-DTA、XRD手段对焙烧过程中矿物相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38~280℃区间内,红土镍矿中的针铁矿脱除结合水转变成赤铁矿;在541~610℃时,红土镍矿中的蛇纹石开始分解生成镁橄榄石和顽火辉石;在816℃时,镁橄榄石和顽火辉石重结晶,由非晶质转变为晶质;在焙烧温度高于800℃时,红土镍矿中有铁酸镁生成。
(3)焙烧试样酸浸过程研究
绘制了焙烧试样酸浸的金属-水系Φ-pH图,考查焙烧温度对红土镍矿中Mg、Fe、Ni浸出的影响。通过总结纯物质焙烧-酸浸实验结果和烧结理论分析,认为新物相和烧结颈的产生是红土镍矿中Ni、Fe、Mg浸出率随焙烧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
(4)堆浸及焙烧-磁选实验探索
考查了半胱氨酸-硫酸-EDTA体系、半胱氨酸-硫酸体系、甘氨酸-硫氰酸铵体系、甘氨酸-EDTA体系和乙二胺-硫酸体系堆浸红土镍矿的结果。堆浸一个月,采用半胱氨酸-硫酸体系得到了最好的Ni/Fe浸出率比3.63,Ni浸出率为31.85%。焙烧样磁选未能有效分离磁性矿物和脉石矿物。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加强几何图形以及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提高数学学习和理解的能力.几何画板是学生在学习
本文通过固相烧结法和阳极氧化法分别制备了F、S非金属掺杂W03粉体光催化剂和具有结构与形貌差异的W03纳米多孔薄膜,并对其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非金属掺杂通过影响W03粉体光催化剂的W5+和氧空位含量以及晶粒尺寸等而改变其光吸收性能和电子传输性能,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在以Fe3+为牺牲剂的悬浮液体系中,非金属掺杂W03的光解水活性大幅提高。在紫外光照射下,掺杂前躯体浓度为1.0%的F掺杂WO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按照人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左脑和右脑的功能,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关键词建立记忆连接,清楚呈现出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是学生思维和各项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除此之外,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个性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学
游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通过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游戏教学活动.新形势下,学科教学强调的是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
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传统的高炉炼铁工艺需要烧结矿和焦炭为原料,在造块和炼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同时,中国的富铁矿和焦煤储量不多,资源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新形势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
白云鄂博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矿,其中Nb2O5含量达到660万吨。但由于白云鄂博矿铌矿物种类复杂、粒度细、品位低和当前冶金技术的限制,导致铌资源利用率低。 白云鄂博矿
批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批注阅读,能带动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批注阅读的方法,从
钢厂含锌粉尘和化工厂硫酸渣具有排量大、含有多种有价金属元素和有害元素及含碳量高等特点,导致难以利用。该类含铁回收料的大量堆存不仅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浪费资源。因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