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生于1588年,卒于1655年,享年67岁。江苏云间南汇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李中梓精究医学,全通诸说,去粗取精,兼容金元四大家之学,其学说平正通达,示后世以康庄途径。其治病不拘泥于古法,一方开出,常能出奇制胜,十不失一。其著书,参伍古人,穷究本末,变化不离其宗。李氏著作等身,是其生平所学医术及其临证诊疗经验的结晶,主要论述了其对《内经》、《伤寒论》的研究阐释,对中医本草著作的提要钩玄,对中医脉诊的总结归纳以及对临床证治经验的阐述分析。通过研读李氏著作,可以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研究,从而对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出客观评价;同时指导习医者继承和发扬学说中的精华。主要采取文献检索、分析比较、归纳论证等科学严谨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归纳李中梓的医学著作,查阅了关于李中梓的大量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李氏学术思想进行剖析研究。1生平及门人学派李中梓,幼年习儒,并有文名。后因两亲以药误,而本人又常患病,遂自学医术,成为一代医学大家。中梓之学一传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继承其学术思想的门人弟子尚有李延昰、尤生洲、郭佩兰、董宏度等。由于李中梓医学成就和学术著作俱丰,并经过其弟子的弘扬传播,其学术思想流传广泛。故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称“李士材学派”。2学术渊源及其著述李中梓重视研究医理,对《素问》、《难经》诸经有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一直指导着李氏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其学术思想也深受儒家、道家及佛家的影响,他把三家之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医德思想和医学学术体系;此外,李氏还全面继承各家之说,而不偏执某家,认为他们是根据各自的医疗实践来阐述经旨,从而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丰富和充实祖国医学理论的发展。李中梓博览群经,考诸家之说,参考《内经》等书,并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著作颇丰。有《内经知要》、《药性解》、《医宗必读》、《伤寒括要》、《士材三书》、《删补颐生微论》等。其著述,大都卷帙不多,而概括面较广,文字精简,深入浅出,便于初学,故流传颇广,在医学普及上起有重要作用。其中尤以《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最为有名。3治学方法及医德李氏治学严谨,主张贯通诸家之长,不偏不倚,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继承发扬各家学说。而且善于著书立说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临证经验以及创新内容,使他已有的知识更系统、完善,也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药宝库。李氏认为医生应德才兼备。其在著作中对“医德”有专篇论述如《不失人情论》和《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不失人情论》是李氏读《内经·方盛衰论》之感,把人情大致分为三类: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感到正确处理医生与病人,与病人亲友,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对疾病的诊治大有裨益。《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是对孙思邈一句名言的感受与解释。他从孙氏“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中悟得了为医之真谛,便结合自己的见解与临床实践对这四个临诊条件发挥的尽善尽美。明确指出医之神良不仅要具备高明的医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4医学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李氏提出了“先后天根本论”、“水火阴阳论”、“化源论”、“辨疑似论”等重要学术思想,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其长期临证实践中总结大量经验如:治疗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处方主张不以一定之方应无穷之变;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肾同治;治病求本、脾肾并重;治泻九法和治癃闭七法等。5注重养生李中梓重视养生,通过遵循“贵保精、贵虚静、贵调养脾胃、贵顺应自然”四个原则来强身健体,却病延年。综上所述,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博采众家之长,而受薛己、张景岳及金元四大家影响较大,而对于前人不科学的论述,则尽己所能加以摒弃。由此可见,他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来整理前人有关理论和经验,深入研究其中的内容,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大有裨益。他的一些诊疗经验经过长期临证实践检验,对后来习医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学科学研究,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李中梓的医学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