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童话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它萌芽于远古神话,通过历史和人民的披沙拣金,逐渐形成绽放异彩的民间童话,继而催生出精彩纷呈的文人创作童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世界的进步思潮为儿童文学运动的勃兴提供了重要条件,可以说我国童话的迅速诞生很大程度上来自“欧风美雨”的浸润,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童话的发展和繁荣更得益于自家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学这片沃土。“十七年”期间,民间童话突然浮出水面大放异彩,兴起一股空前绝后的民间童话再创作的高潮,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惊异的优秀作品。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童话”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从词源上论证“童话”本身就是民间童话向创作童话转变的标志,并对“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的范畴作了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十七年”创作童话的历史现状。“十七年”创作童话作品丰硕,形成建国后当代童话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同时,“十七年”创作童话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专职童话作家的出现,“教育至上”的价值取向,民间童话再创作的繁荣等,其中,对民间童话再创作繁荣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做了着重分析。第三部分,以具体作品论述了民间童话存在的形态之一:原型及素材的再创造。原型的再创作是指那些能在民间故事中找到较完整的故事原型,对文本进行直接的补充或改编的作品,如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就是在《田螺姑娘》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相对而言,素材就像是从民间童话中撷取一颗种子、一点构思来进行创作,比如民间故事中的“宝物”。第四部分,以具体作品分析创作童话如何模仿民间童话的创作技巧及叙事模式,包括重复、对比、物源及模糊四个方面。第五部分,探究民间童话的深层结构在创作童话中的存在,因创作童话注入了作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这种结构会更隐蔽或者有些微的变动,但从故事的整体叙述功能线索看,还是符合普罗普的结构顺序的。虽然“十七年”创作童话中民间童话的影子无处不在,但我们也应看到融入了作家个人艺术特色的创作童话毕竟是有别于民间童话的。“十七年”以后,民间童话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随着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作为口头传播的民间童话已渐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但是民间童话的独特魅力并未因时代的发展而丧失,反而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