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充分收集大同晚古生代含煤盆地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的方法,以煤田地质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为指导,开展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的赋存规律和控煤作用研究,旨在为石炭二叠系煤层开发利用和生产布局提供依据。1、大同煤田上石炭统太原组2号煤层在煤田北部的四台、马脊梁一带,南部南阳坡、增子坊和辛屯一带,煤层厚度在2-5m之间;最厚处在小峪、王坪一带,可达9m;煤田中部的塔山、潘家窑和马道头等地区煤层厚度在0-1m之间,大部缺失。3号煤层主要分布在大同煤田中部,厚度一般在3-5m,最厚处位于小峪地区,可达10m以上;北部的四台和同忻一带以及南部的南阳坡以南3号煤大部缺失。5号煤层全区分布,北部的四台、同忻井田以及南部的马道头至南阳坡以南地区煤层厚度多数在7-9m,最厚处达12m以上;中北部的东周窑和塔山一带厚度相对较薄,4-7m。太原组8号煤层在煤田中全区分布,多数3-5m。在南阳坡以南地区和塔山、马脊梁一带厚度为5-7m,仅在马道头井田中部及其以南地区厚度小于2m。下二叠统山西组山4号煤层主要分布在煤田的中北部的塔山和东周窑地区,厚度在3-5m;吴家窑。小峪和王坪地区,厚度在3m左右;潘家窑向南至马道头一带厚度仅0-1m;南阳坡以南缺失煤层。2、大同煤田上石炭统的太原组共含有10层煤层,其中8、5、3、2号煤层为主采煤层,下二叠统山西组赋存山1、山2、山3、山4共4层煤层,仅山4号煤层局部可采。各煤层的聚煤特征决定于其沉积环境。10号和9号煤层形成于主河道改道较频繁的分流间湾环境,故局部发育;8号煤层形成于长期稳定的泥炭沼泽环境;5号煤层形成以后,大同地区的沉积环境进入曲流河沉积体系阶段,直到早二叠世山西期,逐渐演化为辫状河沉积环境。从而控制了上石炭统太原组中上部至下二叠统山西组各煤层的聚煤特征,导致以后的煤层分布和厚度均有差异。3、大同煤田为一向斜盆地。在盆地中部主要控煤构造样式是堑垒构造,使原本统一的煤层被分割为数个块体。在煤田的东南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受逆冲断层影响,使煤层产状急剧变化、倾角增大、直立乃至倒转。4、大同煤田塔山井田山4号、2号、3-5号和8号煤层中均有煌斑岩呈岩床状侵入,常分支分叉,破坏煤层的原有结构,并使其上下的煤层天然焦化,丧失了原有的利用价值。煌斑岩的侵入导致局部煤层已不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