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新近为人们所认识的不同于以往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新疾病类型。随着骨化沿着长轴和水平方向不断进展,骨化灶体积不断增加,占据前部椎管更多容积,进而将脊髓推向后方,压至后壁上,长期且持续的压迫会导致脊髓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引发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等临床体征。OPLL一旦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采取非手术治疗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且随着疾病不断进展,症状会持续加重,因此临床上常主张行手术治疗。可以通过颈椎前入路或颈椎后入路进行手术。经颈前入路行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DF),可以移除骨化灶,进行直接减压,同时避免了术后出现病情再进展,但手术时间长、技术要求高。而经颈后入路行减压融合术(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PDF)则是通过扩大椎管容积,间接达到减压的目的,该技术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技术要求较低,但会损伤颈椎后方的结构不利于维持颈椎曲度且易并发轴性症状,同时未能切除骨化灶,疾病有再进展风险。因此在上述两种方式的选择上仍有较大争议。目的:研究颈椎ADF手术与颈椎PDF手术治疗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2017年1月—2020年6月之间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而来院就诊并收入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出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颈椎前入路组(A组)及颈椎后入路组(P组)。A组共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P组为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术后随访时间:A组为9.50±2.30个月,P组为10.00±2.10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第一次复诊(术后30天)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第一次复诊(术后30天)及末次随访患者的疼痛程度。通过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侧位片进行测量,计算患者的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C2-7Cobb角及颈椎矢状平衡指数(C2-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统计术后脑脊液漏、声音嘶哑、轴性症状、C5颈神经根麻痹、再关门、门轴侧椎板内陷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年龄为61.2±10.10岁;P组年龄为66.62±11.24岁,A组与P组年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为177.60±25.25min,P组为135.25±27.18min,A组时间多于P组(P<0.05)。术中失血量A组为211.07±39.91ml,P组为327.81±58.79ml,P组明显高于A组(P<0.05)。住院时间:A组13.60±3.15天,P组15.69±4.6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P组术前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术后30天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提高(P<0.05);组间比较术后30天及末次随访JOA评分以及JOA改善率,A组优于P组(P<0.05)。术前A组与P组之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0天VAS评分A组优于P组(P<0.05);末次随访A组与P组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前A组与P组之间C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比较末次随访两组CCI较术前均有所减低(P<0.05);组间比较A组的CCI丢失量小于P组(P<0.05);术前A组与P组之间C2-7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比较末次随访两组C2-7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减低(P<0.05);组间比较A组的C2-7Cobb角变化量小于P组(P<0.05);A组与P组之间术前C2-7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比较A组与P组末次随访C2-7SVA较术前均增加(P<0.05),P组增加量大于A组(P<0.05)。P组出现的并发症为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及术后椎板铰链侧内陷;A组出现的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及声音嘶哑。结论:ADF手术与PDF手术均可以明显改善OPLL的临床症状,ADF手术在术中出血量、脊髓功能恢复以及术后颈椎曲度和稳定性的维持等方面具有优势,PDF手术则在手术时间具有优势。ADF手术因术中易损伤硬脊膜或过度牵拉喉返神经,术后易并发脑脊液漏及声音嘶哑,PDF手术则易并发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及椎板铰链侧内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