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85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UC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地区、病程、发病诱因、临床分型、分期、分度、主要临床表现、病变范围、实验室检查、肠镜表现、组织病理学分级、肠外表现、并发症、中药使用情况等因素的分布规律,以期能完善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尽量为临床提供更多有利的客观量化指标,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病例来源: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案室病历资料以及脾胃病科电子病历中,选取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病历,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取符合本研究的病历。2.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2-3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老师的指导下,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所筛选出来的病历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012·广州)》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对筛选出来的病历资料进行西医诊断及临床分型、分期、分度;根据蒙特利尔分类方法对病历资料病变范围进行整理;根据Truelove-Richards分级法,对筛选出来的病历资料进行组织学活动严重程度分级;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地区、病程、主要临床症状、病情程度、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ESR、大便常规、大便菌群比例分析)、肠镜表现、肠外表现、并发症、中药使用情况。3.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UC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5例病例,其证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亏虚证。2.青年组和中年组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蕴证为多见,老年组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较为多见;男性、女性均以大肠湿热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多见。3.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85例病例中28例有明显诱因,最常见的诱因为饮食不节或不洁,具体诱因排序为:饮食不节(洁)>劳累>药物>受凉、情志。4.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均为活动期病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以重度病例最为多见;病变范围以累及左半结肠最为多见。5.实验室检查异常率较高的是大便隐血、大便菌群比;肠镜黏膜像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血管纹理不清;内镜下UC活动度分级以Ⅲ级为主;组织病理学分级以Ⅱ级最为多见,大肠湿热证病理分级一般较高,其他各证型病理分级相对较低。6.口服中药使用较多的是清热药、补益药及止血药,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是黄连、白芍、黄芩、当归、黄芪、地榆、白术、薏苡仁。7.本课题研究的UC的中医证型与患者发病诱因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与组织病理学分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地区、病程、临床分型、分期、分度、病变范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肠镜表现和分级等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1.中医证型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蕴证最为常见,临床常将健脾祛湿法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2.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蕴证多由饮食不洁(节)所诱发。故治疗本病大肠湿热证及脾虚湿蕴证时尤应嘱患者注重饮食、起居、精神等方面的调护。3.以慢性复发型多见,故临床应把握本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注重持续及巩固治疗,尽量防止复发。4.组织病理学分级可能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量化依据。5.病变范围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