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情概念的引入,为研究与自我相关的心理过程和情绪表现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研究心理健康提供了新途径。自我同情能够反映个体潜在的特征,而且和其他类似的概念相比避免了自我中心的误区,例如自尊。自我同情是指个体不回避自己遭受的痛苦或存在的缺陷,能客观的评价自己,重视和他人的联系,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认同自己,不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身心和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编制出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自我同情问卷并进行实际测量,了解目前大学生自我同情的特点。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大学生个别访谈以及与专家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自我同情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自我同情的初测问卷;通过初测问卷的因素分析,并考察了信度和效度之后,本研究经修订最后编制出大学生自我同情的正式问卷;用正式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自我同情问卷的理论构想予以验证,并且从社会人口统计学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同情的特点;最后,使用自编的自我同情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我同情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研究从六个维度进行了探讨:社会适应、自我确认、自我宽容、自我接受、自我调节和情绪注意。(2)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出初测问卷,对493人进行了测量,对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得出正式问卷,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各项指标都较好,说明该问卷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自我同情的适宜工具。(3)运用正式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6所大学共623人进行调查。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自我同情的特征比较明显。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同情的各个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这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4)在正式问卷的被试中选取152人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了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同情与心理异常症状总体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国外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