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促进人的发展,延续人的生命的活动,使人“文明化”,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创造生命的意义。教学道德性是指教学自身而言的,也就是说,它是指教学自身是道德或不道德、是善或是恶,这样,教学道德将关涉到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活动和教学要素。本文以伦理为视角在整体上探讨教学问题,意图通过此番研讨,能够改进时下遭功利主义渗透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论研究,为教学的道德性寻求理论支持和实践的可能性。本文的出发点在于当下教学实践的现实困境——我们的教育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识的“单面人”。这样的结果证明了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存在偏失,因而德育没有吸引力和渗透力;教师充当的只是纯粹知识的传受者;我们的课程告诉学生的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没有告诉学生真正的知识在于拥有道德性之美。当然,本文也并没有在根本上否认当前教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对任何事物都有可资改进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对当前教育活动的热切关注,才使本文成为必要,进而成为作者冥思苦想的思考原点。尽管这样的思考未必真切、也未必完善,但那依然是作者自认为是在通向完善的“路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本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缘起、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辨析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辨析了本文讨论主题中的几个基本概念:道德与伦理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道德性的内涵是什么,其中包括了对教学道德性与教学伦理、教学道德性与道德教学(德育)、教学道德性与教学教育性这三组概念的辨析,通过辨析明确了本文对教学道德性的定义。第三部分为教学道德性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社会环境上,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失范大环境的回应;教学实践上,对偏离合乎道德性教学的教学实践观的纠正;理论批判上,对道德与知识二元划分的理论批判;立论基础上,对实践性教学理论观的建构。第四部分为本文倡导的教学道德性的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性、自主、合作与发展。第五部分为对如何实践教学道德性提出了几点初浅的看法。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内容中进行道德性渗透;教学主体应该积极意识到并努力实践道德提升;教学过程应进行道德性践行;教学评价应满足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