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道德性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促进人的发展,延续人的生命的活动,使人“文明化”,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创造生命的意义。教学道德性是指教学自身而言的,也就是说,它是指教学自身是道德或不道德、是善或是恶,这样,教学道德将关涉到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活动和教学要素。本文以伦理为视角在整体上探讨教学问题,意图通过此番研讨,能够改进时下遭功利主义渗透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论研究,为教学的道德性寻求理论支持和实践的可能性。本文的出发点在于当下教学实践的现实困境——我们的教育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识的“单面人”。这样的结果证明了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存在偏失,因而德育没有吸引力和渗透力;教师充当的只是纯粹知识的传受者;我们的课程告诉学生的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没有告诉学生真正的知识在于拥有道德性之美。当然,本文也并没有在根本上否认当前教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对任何事物都有可资改进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对当前教育活动的热切关注,才使本文成为必要,进而成为作者冥思苦想的思考原点。尽管这样的思考未必真切、也未必完善,但那依然是作者自认为是在通向完善的“路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本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缘起、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辨析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辨析了本文讨论主题中的几个基本概念:道德与伦理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道德性的内涵是什么,其中包括了对教学道德性与教学伦理、教学道德性与道德教学(德育)、教学道德性与教学教育性这三组概念的辨析,通过辨析明确了本文对教学道德性的定义。第三部分为教学道德性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社会环境上,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失范大环境的回应;教学实践上,对偏离合乎道德性教学的教学实践观的纠正;理论批判上,对道德与知识二元划分的理论批判;立论基础上,对实践性教学理论观的建构。第四部分为本文倡导的教学道德性的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性、自主、合作与发展。第五部分为对如何实践教学道德性提出了几点初浅的看法。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内容中进行道德性渗透;教学主体应该积极意识到并努力实践道德提升;教学过程应进行道德性践行;教学评价应满足道德标准。
其他文献
本研究探讨承德某高师专科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心理症状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人际信任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承德某高师院校542名学生为对象进行调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传统语文知识是根本,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传授与习得的基本运作方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精神世界的发展,适当调整和扩充语文教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然而在2006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6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读书时间在减少,其中城市居民阅读率的下
本文旨在分析中法合作工程师培养项目中物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校、教师分析解决在实践中课程实施的问题,为这种特殊办学模式下的物理课程的教学实施寻求一种合理模式
寻求有效的途径提高师范生的质量和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教师知识研究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所处的研究脉络是教学知识基础研究。具体地说,本
学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出现,中等生,一个易被教师忽视的群体渐渐地的成为教育研究里面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过去对中等生的研究领域中,很多研究者都是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角度
校本课程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法地位,这给校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