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是中国“圣省”,齐鲁大学是基督教差会在山东创办的唯一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对于传教士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各路差会均欲在山东基督教教育中分一杯羹,故齐大还是合作差会最多的教会大学。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齐鲁大学如其他教会大学一样出现了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管理者逐渐向中国人转移,经费开始注重本土来源,政治文化上因应国民政府要求组织校内政治活动。但若仔细考察,会发现齐大的中国化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管理机构的叠床架屋无形中削弱了以校长为代表的中方行政人员的管理权限。齐大的经费来源自始至终都以海外来款为最大宗。齐大对宗教生活的刻意维护与加强以及对政治活动的消极抵制,都表明齐大的基督化办学精神从未稍变。这就形成了一个迥异于公立大学校园氛围的“非民族情境”。所谓“非民族情境”是指在本土设立,而其管理者与维持者非以本民族人士为主,主流思想文化亦非本民族的一个特殊空间。简言之,就是在本民族土地上由外人创建并维持的充满异族文化特质的特殊场域。在齐鲁大学这一“非民族情境”里,学生群体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公立学校的特征。齐大学生的基督徒比例一直偏高,毕业去向也以发扬“牺牲博爱”的基督服务精神为主要特征,这使得齐大的基督教特色一直得以保持。齐大学生并不缺乏对家国政治的关怀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这从齐大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组织的宗旨与活动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社团组织对政治、社会问题研究的高度兴趣,说明了齐大学生对民族安危的关注与对家国前途的关切;但是这种关注、关切的表现方式却是以理论探讨和学习研究为主,注重从知识中寻找救国真理,而不是上街游行。齐大学生建校至抗战前发动的几次学潮,基本可以反应其在因应实际政治问题时的理性与反省精神,齐大学生对政治的因应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实践疏离、反帝反侵略但不反基督、维护母校、理性爱国和反省的特点。这一特点被集中概括为“追求实际”与“羞作狂喊”。在注重反省的同时,齐大学生也在国家需要时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如下乡宣传反帝、组织医疗救护队、无线通讯队等等,在唤起民众、宣传爱国方面贡献了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