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 Berglas和Jones把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在某种程度上可算作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只是这样的策略通常只将注意力关注于影响成绩的可能因素上,所以一旦在比赛中失败,便会将失败的缘由归因于这些影响因素上,以减少个人自尊的受损。虽然这在短时间上是一种减少自尊受损的方式,但长此以往将形成惯性且成为一种成就模式特征,进而影响到参加比赛的动力与意愿。成就目标理论源于Nicho1ls的能力理论,它归属于动机归因理论中的能力归因。Dweck等把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后来,Elliot等又提出了包含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结构。三分法虽然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掌握-成绩区分之中,但这种结合还不够彻底,不能全面地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成就目标类型。因此,Pintrich和Elliot等进一步将掌握目标划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这样就形成了四种目标取向的理论结构,分别是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本文研究目的为了解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成就目标取向和自我妨碍的现状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他们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妨碍量表和四分成就目标量表调查参加全国青少年网球排名赛的运动员。结果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结果:①自我妨碍与掌握接近目标成负相关,与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成正相关。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与运动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妨碍与运动成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②自我妨碍对运动成绩有预测作用;成绩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自我妨碍有预测作用;掌握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对运动成绩有预测作用。成就目标取向对运动成绩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自我妨碍在成就目标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③成就目标取向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但交互作用不显著。④自我妨碍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交互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