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整形外科较常见、恶性程度较高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较易转移和复发,预后较差。遗传因素和所处外部环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外源性致病因素是紫外线的照射。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在皮肤和粘膜,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虽然我国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较快,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是整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本文探讨本院所收治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发病特点,分析各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明确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在本地区的临床特点提供参考依据,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可随访到的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诊疗的128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采用AJCC第7版分期(TNM分期),数据库中收集的资料包括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就诊时淋巴结转移情况、原发灶肿瘤大小、原发灶部位、肿瘤表面有无溃疡、KPS评分、治疗方法、病理类型、Clark病理分级、ki-67染色率,以患者总生存期(OS)为研究终点,分析各因素与预后关系。运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定性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寿命表法绘制生存曲线,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K-M)法中的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预后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生存时间按月计算。结果128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2.1岁(17-83岁);I期17例(13.28%),II期25例(19.53%),III期45例(35.16%),Ⅳ期41例(32.03%);淋巴结转移者78例(60.94%),无淋巴结转移者50例(39.06%);均径为≤2cm者52例(40.62%)、>2cm者76例(59.37%);肢端89例(69.53%),四肢17例(13.28%),躯干12例(9.37%),头颈部10例(7.81%);有溃疡73例(57.03%)、无溃疡55例(42.96%);KPS评分≥80分为97例(75.78%),<80分31例(24.21%);单纯手术组44例(39.63%),手术+辅助治疗组67例(60.36%);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LM)86例(67.18%)、浅表扩散型(SSM)12例(9.37%)、结节型(NM)20例(15.62%)、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LMM)10例(7.81%);I+II级45例(35.15%)、III级37例(28.90%)、Ⅳ级34例(26.56%)、V级12例(9.37%);Ki-67<30%者54例(42.18%),Ki-67≥30%者74例(57.81%);中位生存时间为32.2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57.0%;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大小、原发灶部位、有无溃疡、KPS评分、治疗方法、病理类型、Clark病理分级、Ki-67的染色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COX回归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原发灶表面有无溃疡、临床分期、Clark分级、病理类型为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近10年,本科室所收治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例数呈上升趋势。2、本研究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年龄为55~65岁,年龄、原发灶肿瘤大小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术后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总生存时间。3、本研究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常发部位是肢端,肢端雀斑型是常见的病理类型,肿瘤表面溃疡较多。4、本研究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较差,KPS评分、原发灶部位、临床分期、肿瘤Clark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表明有无溃疡、治疗方式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其中,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临床分期、肿瘤表面有无溃疡、肿瘤Clark病理分级、病理类型均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