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尝试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以北京德胜尚城及所在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句法对旧街区引入群构建筑前后街区空间构形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同时,研究试图对当前城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尝试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以北京德胜尚城及所在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句法对旧街区引入群构建筑前后街区空间构形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同时,研究试图对当前城市旧街区和旧街区更新中的群构建筑模式在空间构形上的相互关联进行分析和归纳。
旧街区更新中的群构建筑模式是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并在建筑模式语言等理论指导下,适应旧街区更新需要的产物。群构既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模式语言,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认知模型——各部分以关联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并与生活其中的人们密切作用。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空间句法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方法,它以拓扑学为理论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认知过程模型,对空间构形进行量化描述。它综合考虑建筑空间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对空间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将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利用空间句法公司开发的Depthmap软件,选择轴线图实现对街区空间的图示语言转化,并对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和不同相关度下可理解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旧街区中的群构建筑模式应遵循所在街区的拓扑构形。更新过程中引入群构建筑模式,导致街区可理解度值提高,这是街区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可理解度值可以对街区空间构形的保持和延续进行判定,来保证更新前后人们对街区空间的认知水平。
其他文献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汽车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车道不断加宽,人行道越来越窄,穿梭的汽车让人们提心吊胆,由于人与机动交通的矛盾日益激化,触动人们的反思并进行了“步行革命”,“
本文通过引入哲学“存在”、心理学“倾诉欲”等相关定义,来解读纪念性建筑中“纪念性”的成因,确定纪念性建筑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对“纪念”主题构思及利用“空
现今城市生活构成元素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相互作用复杂化,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得以满足,舒适、心理需求正进一步对城市综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城市环境设计已经不仅仅
华南圭(1876—1961),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很有影响的工程师、建筑教育家。1904年赴法国学习土木工程。成为法国巴黎公益工程大学(Travaux Publics)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10年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旧住宅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80年代住宅(区)为实例进行研究。在当前的状况下,旧住宅改造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是住房制度改革
空间一直被认为是建筑学领域最重要、最本质、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建筑的主要使用价值体现。虽然空间一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很容易被人们感知和使用,但却很难用语言来
空调设备是近代人类环境科技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了空调设备,人类才能突破自然通风的限制,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使人类的生产力与经济力得以快速提升。然而不幸的是,空调技术使
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在现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青岛信
城市门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单元,是城市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和城市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承载着体现城市特色、丰富城市景观的重担,也是城市形象的标志。而山
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中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功能发展的空间需求,建设新城区,成为拓展城市空间主要的方式。由此,新的城市中心区应运而生。皖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