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中“美国梦”幻灭之探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非常有影响力的美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迄今共出版著作数十部,多次荣获文学界的各种奖项,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2000年,菲利普·罗斯完成了其“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是以20世纪美国历史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各自追求的美国梦及其生存状况,体现了作者对美国生活、社会与人生的深刻见解,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图。许多文学评论家研究《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的时候,主要是从身份危机、伦理学、悲剧主题以及心理学等层面去展开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美国梦”的这个角度去对作品展开研究。事实上,“美国梦”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作品中重要和永恒的主题。因为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美国梦”被定义为人们对成功和金钱的渴望,它使得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花缭乱,神魂颠倒,进而丧失了自我。本论文试图从“美国梦”的角度,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剖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对于梦想的追求,他们梦想的幻灭以及梦想幻灭的根源。菲利普·罗斯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悲剧性的人物。但是,为了更好地阐释主题,本文只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说明他们在各自追梦的过程中所表现来的脆弱和无奈,进一步论证“美国梦”及其幻灭。以“美国梦”作为主线,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菲利普·罗斯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其次对《人性的污秽》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国内外批评界对菲利普·罗斯的评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一章分析了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一名浅颜色皮肤的非裔美国教授,原本拥有很高的声望,在追求自由梦的过程中企望能够消除自己的身份,最终却摆脱不了20世纪“政治正确性”的厄运。第二章描述了莱斯特·法利—一名从越南战场上退役归来的老兵,遭受了身心方面的创伤,无法实现自己的“幸福梦”。第三章主要是描述了德尔芬·鲁斯—一名来自法国的知识分子,期待能在美国有一番作为,实现自己的“成功梦”,然而美国和法国文化方面的差异让她的事业遭遇到了“滑铁卢”,最终趋于流产。结论部分通过总结全文强调:通过《人性的污秽》,菲利普·罗斯洞察了三个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处境。三个主要人物的“美国梦”不同,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融入美国社会,渴望通过个人努力出人头地,成就事业。然而,冷漠的社会和血淋淋的现实把他们的追求和梦想折腾得体无完肤,最终他们的梦想只能以破灭而收场。他们对于梦想的追求和幻灭标志着美国理想的幻灭,而理想的幻灭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所谓的“美国梦”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缔造的一个美丽神话罢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美国梦”只是一场噩梦而已,这场噩梦充斥着自我陶醉、冷酷无情、软弱无能和无所事事。梦醒了,一切便回归原点了。
其他文献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自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传统的隐喻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段。 传统的隐喻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隐喻研究
随着石油资源钻探难度的不断加大,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井下钻头和钻柱动力学性能和运动规律,以提高钻头和钻柱的强度,实现对井眼轨迹的精确控制是目前钻井工程中的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负折射率奇异材料的一个缺点是会吸收通过的红外光,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化劣势为优势,利用它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光开关(调制器),比现有光开关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据称这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