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恢复”即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使其接近于受干扰前的状态,然而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自然生态过程的恢复,对人文因素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公众参与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环节,不仅是知识、资源和信息的输入渠道,也能提高生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活化生态恢复管理运行机制。本文在对公众参与生态恢复理论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以工程实施为主线,公众参与为立脚点,结合国际恢复生态学会议文件系统阐述公众参与视角下生态恢复的基本流程,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公众参与对生态恢复的影响。纵观全球,国内外公众在对生态恢复各环节参与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参与模式和生态恢复教育方面。在对公众参与生态恢复的理解和实践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退化系统恢复的成功离不开合理的恢复建设和完善的恢复管理体系,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强大的公众参与机制更是各国生态恢复需要学习和借鉴的范例。本文通过对美国旧金山海湾带、加拿大安大略省沼泽湿地、韩国清溪川三大区域的生态恢复工程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生态恢复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理论技术体系相对滞后,恢复工程实施系统性缺乏,投融资方式的单一化,恢复管理体系不完善以及公众参与力度薄弱,分析了国外成功经验给中国的启示,从而探索完善我国生态恢复的有效路径。民众作为生态恢复的最终受益者,其参与度能极大影响生态恢复的进展。化学工业园区作为一典型区域,在给区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为了解该区民众对生态恢复的认知和参与,以及影响该区民众生态恢复意识的主要因素,笔者对泰兴化工园区的民众从生态恢复认知,评价、参与和期望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卡方分析,探索影响公众参与生态恢复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园区民众对生态恢复的认知与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有关,民众的生态恢复意识呈“政府依赖型”,对生态恢复信息的获取路径单一,78.31%的民众认为政府应在生态恢复中承担主要责任,但忽视科研部门的指导作用,园区化工企业领导和行政人员的生态恢复意识处于浅思考阶段。(2)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的不同对民众参与生态恢复诉求的意愿与途径产生一定的影响。90.23%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对生态恢复的参与属于消极、被动的参与。(3)园区民众参与生态恢复的深度和广度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背景和当地居住时间的影响,与性别和自身经济条件无关。文化程度高且从事职业与生态相关的青年人参与生态恢复建设的意愿和态度较积极主动。因此政府要增强园区的生态安全教育,关注生态恢复意识的培养,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做好示范推广,并与园区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引导广泛的公众参与。结合上述实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研究指出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恢复主要存在以下困境:经济条件的制约,制度的不够健全,生态恢复宣传教育的相对滞后以及公众价值取向的偏离四方面。本研究认为,我国应努力完善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建立志愿者运行机制,激励企业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生态恢复普及教育,同时也要重视校园生态恢复文化建设,加强学校恢复生态学学科的渗透式教育,政府也要引导生态学家及公众转变价值取向,坚持生态恢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为制定中国特色的生态恢复制度及良性循环机制服务,并使之成为指导我国生态恢复工作的指南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