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监管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国家法治进程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监狱工作既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期,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监狱领导干部是监狱战略的决策制定者,以及监狱管理活动的组织协调者,其决策视野、思维能力和管理水平必然对监管改造、生产经营、队伍管理等诸多活动产生深刻作用和影响。深入研究监狱领导干部的任用规律,准确评估监狱领导干部的任用质量,对监狱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说,目前任用监狱领导干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习惯、仪式和文化。从民主推荐、考察到票决,干部任用的制度过程是非常清晰的。与此同时,决策层任用干部的心理认知过程却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究。决策层究竟是怎样发现潜在任用对象的?又是怎样考虑任用时机的?民意对决策层究竟造成怎样的影响?干部任用的制度过程和心理过程是不是完全契合的?作为一个群体,管理层决策是如何受到群体思维和组织限制影响的?对这些问题可以给出许多引入共鸣的“观点”,但研究者的目的是提出一套可以证伪的“理论”。文章的主旨就是研究决策层对监狱领导干部的任用方式,期望能对监狱领导工作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文章主要采取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根据观察结果验证假说。选取的案例是江苏监狱领导干部任用工作实践。近年来,江苏监狱工作在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稳定、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监狱体制改革、队伍建设、信息化和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全国同行的模范。江苏监狱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比较突出,引起全国监狱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广泛讨论与关注。不少研究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江苏监狱工作决策层坚持构建科学选人用人机制的不懈努力。文章正是要对这些努力进行观察和理论阐释。2006至2008年期间,由于工作便利,研究者采取档案阅读、半结构访谈、活动参与、日常观察等方式,就江苏监狱工作决策层任用监狱领导干部的认知方式进行了深度研究。由于采取的是自然观察的方法,决策层的思考和行动没有受到干扰,这保证了文章使用资料的可信性和有效度。 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文章发现,决策层对监狱领导干部的任用,具有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的双重属性。决策层核心成员对干部任用发挥着实质影响力,同时也会受到群体思维和组织限制的影响。决策层任用干部,客观上存在着两个相互对应、但又不完全契合的过程,即心理认知过程和制度过程。早在民主推荐之前,决策层就针对任用对象和任用时机进行了初始酝酿。首先,决策层将识别和跟踪拟任用对象,对其展开能力评估。这项评估既依赖于决策层对拟任用对象“原型”的认知,也依赖于决策层对拟任用对象绩效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决策层初步框定任用对象。接着,决策层要考量正确的任用时机。研究发现,监狱领导干部任用的时机与职位批量空缺以及决策层注意焦点两个因素强相关。但是,干部任用的实际操作却经常滞后于干部最优任用时机。决策层对干部发挥才华的最优任用时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层面的领导生命周期、组织层面的发展战略、环境层面的领导情境等三个基本因素。待上述认知过程结束后,监狱领导干部的任用进入法定的制度过程。文章认为,从民主推荐、考察到票决,决策层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分析民意,以对初始认知进行校正。当民意验证和加强了决策层的判断时,决策层就会作出任用决策;而如民意与决策层的判断偏差较大,又无法进行合理解释,决策层就会校正决策并回到初始酝酿阶段。当然,决策层对民意的重视还带有检验自身政治基础的辅助目的。 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将组织管理学的理论和工具引入监狱领导工作实践中,对近年来江苏监狱领导干部任用工作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理论构建。文章既为管理层未来任用监狱领导干部提供了参考思路,也拓宽了监狱学的研究视野。文章的主要局限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要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构念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二是由于研究者是“内部人”身份,因此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