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观察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的瘙痒反应。
2.探讨P物质(SP)和神经激肽1(NK1)受体在ACD小鼠模型瘙痒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1.DNFB诱导ACD小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前1天剃除小鼠腹部毛发,面积为1.5 cm×2cm,实验第1、2天在腹部剃毛区外涂0.5%DNFB 25μL致敏。第5天剃除颈背部毛发,面积为1 cm×2 cm,第6天在颈背部剃毛区外涂0.2%DNFB20μL激发。对照组外涂等量溶剂致敏、激发。
2.ACD小鼠搔抓行为的观察
无人、安静的环境中,摄像机拍摄激发前及激发后0~1 h、4~5 h、16~17 h、24~25 h、48~49 h和72~73 h小鼠活动情况。依据录像回放由不知情人员进行搔抓次数的统计。
3.Spantide和纳络酮对ACD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
激发前0.5 h 和激发后23.5 h、47.5 h,皮内注射0.5 nmol NK1 受体拮抗剂 spantide 0.05 ml 或皮下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1 mg/kg),观察小鼠搔抓次数的变化。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4.皮损内SP含量的检测
在激发后48 h处死小鼠,剪下颈背部皮损进行组织匀浆,ELISA法检测匀浆上清液中SP含量。
5.皮损内NK1受体表达的测定
取激发后48 h的颈背部皮损,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并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染色结果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1.ACD小鼠搔抓行为的观察
ACD小鼠在激发后73h内6个时段的搔抓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F=746.33,P<0.01);在激发后0~1 h和48~49 h出现两次搔抓高峰。对照组小鼠在激发后0~1 h出现1次搔抓高峰,此后逐渐减少。
2.Spantide预处理对ACD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
激发前0.5 h皮内注射spantide对0 h~1 h小鼠的搔抓行为无明显影响(t=1.80,P>0.05),激发后23.5 h、47.5 h用药可明显抑制24~25 h、48~49 h小鼠搔抓行为(t=10.84,P<0.01;t=13.54,P<0.01)。
3.纳络酮预处理对ACD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
激发前0.5 h皮内注射spantide对0~1 h小鼠的搔抓行为无明显影响(t=1.86,P>0.05),激发后23.5 h、47.5 h用药可明显抑制24~25 h、48~49 h小鼠搔抓行为(t=4.06,P<0.01;t=17.51,P<0.01)。
4.皮损内SP含量检测
模型组小鼠皮损内S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59,P<0.05)。
5.皮损内NK1受体表达
NK1受体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胞质内呈棕黄色颗粒状沉积,主要分布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及小汗腺导管细胞。模型组中NK1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6.79,P<0.05)。
【结论】
1.DNFB诱发的ACD小鼠搔抓行为是瘙痒相关反应。
2.NK1受体拮抗剂预处理抑制了ACD小鼠伴发的瘙痒反应,且搔抓高峰时小鼠皮损内NK1受体表达上调,显示SP通过激活皮肤内NK1受体参与ACD小鼠瘙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