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物质和NK1受体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瘙痒中的作用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观察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的瘙痒反应。 2.探讨P物质(SP)和神经激肽1(NK1)受体在ACD小鼠模型瘙痒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1.DNFB诱导ACD小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前1天剃除小鼠腹部毛发,面积为1.5 cm×2cm,实验第1、2天在腹部剃毛区外涂0.5%DNFB 25μL致敏。第5天剃除颈背部毛发,面积为1 cm×2 cm,第6天在颈背部剃毛区外涂0.2%DNFB20μL激发。对照组外涂等量溶剂致敏、激发。 2.ACD小鼠搔抓行为的观察 无人、安静的环境中,摄像机拍摄激发前及激发后0~1 h、4~5 h、16~17 h、24~25 h、48~49 h和72~73 h小鼠活动情况。依据录像回放由不知情人员进行搔抓次数的统计。 3.Spantide和纳络酮对ACD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 激发前0.5 h 和激发后23.5 h、47.5 h,皮内注射0.5 nmol NK1 受体拮抗剂 spantide 0.05 ml 或皮下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1 mg/kg),观察小鼠搔抓次数的变化。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4.皮损内SP含量的检测 在激发后48 h处死小鼠,剪下颈背部皮损进行组织匀浆,ELISA法检测匀浆上清液中SP含量。 5.皮损内NK1受体表达的测定 取激发后48 h的颈背部皮损,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并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染色结果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1.ACD小鼠搔抓行为的观察 ACD小鼠在激发后73h内6个时段的搔抓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F=746.33,P<0.01);在激发后0~1 h和48~49 h出现两次搔抓高峰。对照组小鼠在激发后0~1 h出现1次搔抓高峰,此后逐渐减少。 2.Spantide预处理对ACD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 激发前0.5 h皮内注射spantide对0 h~1 h小鼠的搔抓行为无明显影响(t=1.80,P>0.05),激发后23.5 h、47.5 h用药可明显抑制24~25 h、48~49 h小鼠搔抓行为(t=10.84,P<0.01;t=13.54,P<0.01)。 3.纳络酮预处理对ACD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 激发前0.5 h皮内注射spantide对0~1 h小鼠的搔抓行为无明显影响(t=1.86,P>0.05),激发后23.5 h、47.5 h用药可明显抑制24~25 h、48~49 h小鼠搔抓行为(t=4.06,P<0.01;t=17.51,P<0.01)。 4.皮损内SP含量检测 模型组小鼠皮损内S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59,P<0.05)。 5.皮损内NK1受体表达 NK1受体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胞质内呈棕黄色颗粒状沉积,主要分布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及小汗腺导管细胞。模型组中NK1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6.79,P<0.05)。 【结论】 1.DNFB诱发的ACD小鼠搔抓行为是瘙痒相关反应。 2.NK1受体拮抗剂预处理抑制了ACD小鼠伴发的瘙痒反应,且搔抓高峰时小鼠皮损内NK1受体表达上调,显示SP通过激活皮肤内NK1受体参与ACD小鼠瘙痒的发生。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这类作品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精确得难以辨认。它们看上去越是清晰,其实越具误导性。令我们想起另一个实践误知艺术的人——卡夫卡(Kafka)。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不单看到他和
根据肥料的种类和特性,施肥机械可分为固态化肥施用机、固态厩肥施用机、液态化肥施用机和液体厩肥施用机;按施肥的方式可分为撒布机械、施种肥机械、施追肥机械和施肥播种机
通过野外调查确定研究区域和样本植物,然后分别在地下煤炭开采前和开采后定点采集植物根际土壤样本,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地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采动裂缝对青杨
期刊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体积计算的更为准确的方法。 方法:对47例颅内血肿患者的CT资料分别采用多田公式法、体视学法、多田公式的矫枉公式和极限法进行计算。 结果:多田公式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是一种由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出血性疾病(Rare bleeing disease,RBD),可分为Ⅰ型缺陷和Ⅱ型缺陷。其中Ⅰ型缺陷包括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纤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梗死患者发病自身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及其相关生长因子内源性G-CSF水平变化。探讨在急性脑梗死后,机体对造血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和内源性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