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至整个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历史时期。从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民族-国家的诉求下,我们的民族走上重振民族精神,重现民族辉煌的现代化道路。本文试图通过对1919-1949年之间现代女性叙事主题的研究,探讨中国女性在这一现代化努力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女性自我存在的意义,并寻找她们在其中探索和思考的轨迹。
本文第一、二章写作主要借鉴“社会性别制度”理论,结合海外学者高彦颐(DorothyKo)女性生活三层面模式的观点,对形成中国女性传统的身份、地位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因素进行考察。第三至第五章,参考现代性理论中有关自我的理论观点,结合现代女性叙事体现出的主题倾向,提出三个主题对象,进行文本解读。
第一章主要运用社会性别制度概念和有关女性生活三层面模式的观点,对形成传统女性身份、地位、角色内涵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进行考察,认为女性接受了传统思想文化有关天(命)、阴阳思想对宇宙-人间秩序的解释框架,并受制于这一话语的实践制度,在女性的自觉意识中也认同于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价值观,这一合作态度也成为形成女性卑微、屈从地位,家庭内妻母角色,以及柔弱特质的重要原因。一句话,女性参与了中国性别文化的建构,女性本身亦是女性身份和地位的制造者之一。
第二章探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经历了一个怎样不成功的自我规划,阴-阳——男-女的传统性别模式依然起着作用,女性以男性性别的社会标准视为自我性别的标准,以男性化的生活风格作为女性值得追求的生活样式,使女性自身陷入性别一元化的狭隘困境。
第三章讨论伴随“人”的意识觉醒的个人自我,是如何结合到女性叙事之中。
第四章讨论女性在家庭这一主题下的叙事。本文认为,在女性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家庭是女性以往全部历史的体现,正是从家庭开始了女性对自我历史的反思,从中认出自我的形象。同时家庭又是女性正在面对的现实,新女性依然没有从旧式家庭的常规中脱离出来,她们面临如何从家庭困境中走向更有意义的生活的问题。家庭正处于女性的过去与未来的交接点上。
第五章讨论以爱情为主题的女性叙事。爱情是五四女性对新生活前景的第一个意义发现,然而认识得并不充分。爱情具有驱动人们去实现人的完整性的力量,正是在此意义上,爱情参与了个人的自我存在。爱情成为现代女性正在经历的情感现实,但是,并未从中得到人们想象的美好体验,勿宁说苦味多于甘甜。不平等的爱情关系和苦涩的爱情经验,使女性陷入自我存在的绝望困境,同时予以她们继续求索的希望。
第六章探讨在革命的主题下,革命如何成为女性的价值选择,以及革命中的女性承受着怎样的艰难。革命作为更高、更有意义的价值选择,向女性敞开了面向未来之路。革命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通过革命,拯救广大受难的姐妹们于水深火热之中,通过革命亦可实现个人为一种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的自我存在。但是,对于女性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存在而言,革命还是一条漫长的远未结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