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历史名胜文学”和“文学历史名胜”两个概念作了界定。在我国4768处历史人文景点中,有54%与古汉语文学作品有关。文学作品的出现与繁荣,为这些名胜景点的形成、发展、扩大影响作出了很大贡献。本文将这一类文学作品归纳为“历史名胜文学”,并对这一新概念作出了界定和论证,阐述了名胜文学与旅游文学的不同之处,并从旅游史和文学史的角度来考察历史名胜文学,以此探索历史名胜文学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就目前已发现的史料提出见解。 历史名胜文学大量涌现的重要契机,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林泉山水之游;二是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学士的旅游热情与创作名胜文学作品的冲动持续高涨。 本文根据一些统计数据列举出广大读者游人所喜爱的历史名胜文学的名篇,包括十首名诗、十首名词、十幅名联、十篇名文等,并对这些作品作简要评析。转换一个角度,从不同地域的空间角度来考察历史名胜文学因地区而形成的风格的差异。着重分析了景点知名度与历史名胜文学作品的影响的几种关系。这些不同关系包括: 早期影响型——景点与文学作品先后相继出现,景点形成之初即有重要作品使景点一举成名; 中期增强型——一主多辅、主次分明,在多种类型多篇作品中主旋律的作用最为明显; 长期充实型——有多篇知名度不相上下的文学作品,景点产生之后不断涌现佳作不断扩大影响; 单篇成名型——一锤定音曲高和寡,景点知名全凭某一佳作; 直接推动型——景点建设从无到有,先有佳作后有景点。 笔者强调了历史名胜文学作品中主旋律的作用,如《岳阳楼记》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忧国忧民之心,成都武侯祠楹联中包含的如何治国安民的深刻哲理,辛弃疾写于一些名胜古迹的词作、诸多作家、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等等,名胜文学中的这些精品,体现了名胜文学的主旋律,也体现了主旋律对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本文考察了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和戏曲传统剧目有关的名胜景点,分析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四种不同类型——真人真事、真人假事、假人真事和假人假事都能在某种条件下派生出名胜景点。并从理论角度提示了研究名胜文学的目的意义,主要是使人们更加重视名胜文学在历史人文景点中的价值与影响,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