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学研究开展20余年来,已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但对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的研究还几近空白。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理论分析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编辑的生存状况进行全面观照,以期对当代编辑活动有所启示。全文分两大部分,其一为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研究,其二为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论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认为原始编辑活动产生于殷商时期,其时的传播活动以人鬼交通为主,而轻横向传播;其时的编辑出版活动已有原始的审美追求和基本的编辑准则;“习刻”的出土也证明了编辑活动的存在。 2.认为竹木简牍盛行期间,编辑活动趋于活跃,编辑活动倾向于“王事”与“政治”,对编辑主体性的缺失与人格的不健全、采诗制度与编辑活动、孔子的编辑活动、编辑活动走向民间的背景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考察、分析。 3.考察纸后时代的编辑活动,包括纸的发明及其对编辑活动的贡献,佛经的翻译,编辑活动中的经济因素及编辑主体的发挥等。 4.得出初步结论,认为编辑者在古代中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大部分编辑活动都属于统治集团政治活动的一部分;认为编辑者在古代中国权利有限;编辑人格总体上并不独立,编辑者常自觉不自觉地沦为统治者的文化统治工具;认为古代中国编辑者总是在政治/文化这一困境中挣扎;编辑活动中的经济活动非常有限。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认为编辑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把握,是对事物的再创造,是对意义的再解释;编辑者不仅是符号、形式、审美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意义、价值、意识形态的创造者。语境化、差异性缔构是编辑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编辑者滥用职权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编辑者由于对政治的依附,由于人格的不独立,编辑话语权常常被统治者窃取。对当代编辑活动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预防对编辑话语权的滥用,解决办法是加强“对话”。 2.认为编辑者在缔构传媒的过程中,受到编辑者自身、媒介组织、受众、社会情境、已有传播结构等多方面的限制,这些因素一同构成编辑环境。编辑者与受众是传播关系中的两个主体,传媒在“主体间性”中发挥作用。中国古代编辑者受到来自社会、心理、工作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限制,造成了编辑权利的丧失与文化的畸形发展。因此,高扬编辑主体性,充分调动编辑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开展有效的编辑活动、传播活动的关键所在。 3.认为中国古代编辑活动中经济色彩淡薄的原因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文化心理,古代社会发达程度不够,中国古代文化并不独立。而当代社会经济活动则对编辑活动造成跋害。编辑缔构着媒介文化,同时也被媒介文化所异化。一方面,编辑活动应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须认识到,批判是文化的内在和本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中具有不断否定性的一种精神力量,编辑者应以史为鉴,坚决捍卫其文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