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量控制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水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总量控制以目标总量控制为主,但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缺乏同步性。基于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虽然方法众多、计算科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因操作复杂、数据需求多、方法筛选困难未得到有效应用。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以东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负荷历时曲线与WASP水质模型等环境容量估算方法、等比例分配与综合分配等总量分配方法的比较研究,讨论不同模型、方法在容量总量控制体系中的适用性,为容量总量控制体系中模型、方法筛选与流域总量控制方法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与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结合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与输出系数法进行研究区水环境特征分析与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流域水环境分析结果表明,临安区中下游、德清县、余杭区中部水质氨氮指标超标严重。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结果表明,流域内COD、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达到15053t/a、1405t/a、3980t/a、470t/a;点源污染排放分散,非点源污染排放自上游至下游递增,自支流至主流递增。根据流域水环境特征、超标断面空间分布、区域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将氨氮作为流域重点水质控制指标,将德清县作为当前的水污染优先控制区。(2)利用负荷历时曲线与WASP水质模型建立优先控制区水环境容量模型,估算优先控制区氨氮水环境容量。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要求下,负荷历时曲线从高流量区到低流量区环境容量分别为2280t/a、735t/a、367t/a、175t/a、32t/a。而极值限定条件下,2014年WASP模型得到优先控制区氨氮水环境容量仅为190t/a。同一水情年,两种环境容量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显示流域水环境容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受不同方法的结构原理、估算方式以及控制目标等影响,二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同等条件下,WASP模型得到的环境容量大于负荷历时曲线。(3)采用等比例分配和综合分配方法对WASP模型水环境容量估算结果开展允许排放量分配与污染负荷削减计算,并以水质模型与基尼系数对分配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分配方法对各乡镇与各污染源允许排放量分配结果有很大影响;两种分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优先控制区主要断面水质,综合分配方法具有更好的分配公平性,但操作要比等比例分配方法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