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Jelleine-Ⅰ类似物的合成及其对外阴阴道感染的病原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Jelleine-Ⅰ(J-I)类似物的合成及其对外阴阴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效果,并探索抗菌肽J-I及其类似物的抗菌机制。方法:采用传统的固态合成法合成J-I,并对J-I的氨基酸残基及侧链进行修饰改造,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1#、2#、3#、4#、5#、6#、7#、8#、9#、10#)。选用外阴阴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如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测定J-I及其类似物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MIC、MBC,并用杀菌动力学实验检测了J-I及其类似物对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伤能力。其次选用细胞毒性实验和溶血毒性实验对J-I及其类似物的生物毒性进行了检测。最后用内外膜渗透实验、碘化丙啶摄取实验和扫描电镜观察等实验探索了抗菌肽J-I及其类似物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类似物1-4#具有与母肽J-I相当的抗菌活性,类似物5-10#的抗菌活性较母肽有所提升,尤其是类似物10#,与母肽J-I相比,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提高了4倍,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活性提高了2倍。而且在体外杀菌动力学实验中表明,在相同浓度(64μM)下,类似物10#对白色念珠菌的杀伤效果明显优于母肽J-I。类似物10#与母肽J-I相比,溶血毒性和细胞毒性未见明显升高。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J-I及其类似物主要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完整性杀死微生物。结论:J-I及其类似物均对外阴阴道感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抗菌活性,类似物10#的抑菌、抗菌活性明显优于母肽J-I,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微生物的生物膜高度保守,变异率较低,针对微生物的生物膜杀伤微生物,不易产生耐药。外阴阴道感染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迁延不愈,容易给患者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J-I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菌效果好、毒性低、不易产生耐受等特性,因此,在治疗外阴阴道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J-I类似物的修饰合成,提高了序列的抗菌活性,降低了细胞毒性和溶血毒性,提高了抗菌肽的耐受性,扩展了抗菌肽的种类。除此之外,J-I及其类似物体外良好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给予体内抗菌活性一定的启示,对抗菌肽治疗外阴阴道感染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变异型和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GBS患者需要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重型GBS患者MV的风险,以期为变异型和重型GBS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339例GBS患者的病例资料。
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严重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造成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由多蛋白复合体组成的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介导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长春西汀是长春胺的衍生物,虽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其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治疗过程中对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仍有待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寻找降低ABE发生率的方法,为ABE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患儿基本情况、伴随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是否
第一部分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目的 采用常规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研究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方法 观察276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特征,包括斑块的位置(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长度、厚度、表面情况(光滑、不规则、溃疡)、内部回声(低、等、高、混合回声)和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轻、中、重度)等。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用于患儿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疝囊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患儿72例,年龄3~6岁,体重13~24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n=24):0.15%罗哌卡因组(C15组)、0.20%罗哌卡因组(C20组)、0.25%罗哌卡因组(C25组)。于全麻后手术前行双侧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三组双侧分别注射0.15%、0.20%、0
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冠状动脉,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侵入遗传易感儿童,导致其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KD发病。在KD急性期,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受损的血管壁重塑,从而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未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川崎病患儿约15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试验对我院NICU收治的败血症新生儿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34例败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患儿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CDSS积分≤2分)、非显性DIC组(2分
目的:运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无创定量评估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的川崎病(NEKD)与细菌性淋巴结炎(BCL)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弹性,分析实验室指标参数与弹性值的相关性,探究SWE在早期诊断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2例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增大症状就诊并收住我院儿科的患儿,收集并记录其一般资料,血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谷丙转氨酶(A
目的:研究循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1-7)]、25羟维生素D[25(OH)D]、25羟化酶、1α-羟化酶、24羟化酶水平与儿童直立不耐受(OI)的相关性;探讨ACE2-Ang(1-7)-Mas轴与维生素D(VD)在儿童OI中的调控作用,旨在为儿童O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晕厥或晕厥先
目的:通过测定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glandin F2α,8-iso-PGF2α)水平,了解KD患儿体内氧化应激状况,探讨血浆8-iso-PGF2α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