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变约束阻尼结构减振刀杆的设计与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动是切削加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车削和铣削加工中,刀杆悬伸长、刚性差的问题极易导致切削加工过程产生颤振,降低切削加工稳定性,严重影响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为抑制长悬伸刀杆切削加工中的颤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良和适应性强的被动减振解决方案,研制约束阻尼结构减振刀杆,以此实现抑制颤振,提高切削加工稳定性的目的。约束阻尼结构刀杆能够吸收切削加工过程产生的振动能量,并通过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剪切变形转化为热能耗散,其阻尼减振性能在高频时更强,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复杂多变的切削加工条件。首先,分析约束阻尼结构的耗能机理并结合刀杆的具体结构,初步设计约束阻尼结构车刀杆和约束阻尼结构铣刀杆,并根据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减振刀杆的频变阻尼特性;研究车削颤振和铣削颤振的产生机理,建立车削频变阻尼单自由度振动模型和铣削频变阻尼二自由度振动模型,推导车削极限径向切削深度、铣削极限轴向切削深度和稳定主轴转速的计算公式;分析刀杆的模态参数与切削加工稳定性的关系,确定减振刀杆的设计优化目标为增大一阶动刚度,同时保证较高的一阶固有频率。其次,通过实验和回归拟合确定三种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剪切损耗因子和动态剪切模量与频率的关系;对板类约束阻尼结构和轴类约束阻尼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建立悬臂梁模型和微元剪切耗能模型,推导模态参数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仿真和模态实验验证理论建模和计算的准确性。然后,对设计的约束阻尼结构车刀杆和约束阻尼结构铣刀杆进行减振性能优化,优化阻尼层结构尺寸以及优选粘弹性阻尼材料;制造最优约束阻尼结构车刀杆和最优约束阻尼结构铣刀杆,并通过模态实验对比约束阻尼结构刀杆和普通刀杆的阻尼减振性能,最优约束阻尼结构车刀杆的一阶动刚度同比增大82%,最优约束阻尼结构铣刀杆的一阶动刚度同比增大23.5%。最后,绘制车削加工和铣削加工稳定性叶瓣图,最优约束阻尼结构车刀杆的极限径向切削深度同比增大86.7%,最优约束阻尼结构铣刀杆的极限轴向切削深度同比增大22%,加工稳定区域均增大,加工稳定性改善;根据稳定性叶瓣图选择切削加工参数进行车削实验和铣削实验,在高主轴转速和大切削深度下,约束阻尼结构刀杆的减振效果更好,加工稳定性更强,与普通刀杆相比其工件表面质量明显改善。
其他文献
齐鲁传统民俗服饰文化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承载着山东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我国民族纺织服饰的瑰宝。目前,随着人们对古老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对现代文明
近年来,枪械的使用得到控制,但匕首、刺刀等锐器的威胁凸显出来,士兵在野外生存时受到钉子、树枝等对身体刺入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让研究者不得不对个体防刺装甲深入探究。同时,国
对纺织材料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可赋予其抗菌、防辐射、抗静电等原来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本文以涤纶和锦纶机织物为基体,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织物表面沉积钛金属薄膜,制备出钛金属
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之一是解题,对解题教学而言,不仅要把“题”作为研究对象,把“题”作为研究目标,而且也要把解题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把解题过程所涉及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期刊
服役中承压设备的材料性能获取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常用的理化检测方法,如拉伸试验必须进行破坏性试验,这就要求从服役设备上取样,往往会破坏设备的连续性,常规无损检测只能对材料的缺陷和设备剩余厚度进行探测,表面金相只能了解材料组织,都无法真正获取在役承压设备结构的材料力学性能、断裂性能或蠕变性能。因此,研究新型的材料性能无损/微损测试方法对评估设备剩余寿命具有重要作用。压入试验是实现在役设备尤其是承压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现已成为全世界较大经济体之一,同时也是美国国债持有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因此,世界给予了中国机会的同时,也给予了较大的挑战,我国的总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的旗帜,这是继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的旗帜、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的旗帜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举措,是顺应党心、民心的
本文首先对甲壳素/棉混纺纱的混纺比及其混纺工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试纺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甲壳素/棉混纺纱,其混纺比分别为甲壳素/棉:0/100(纯棉)、10/90、20/80、30/70、40/6
PVA作为三大纺织浆料之一,由于良好的上浆性能被广泛用于经纱上浆,但同时PVA具有易起泡、难退浆、不易生物降解等问题,使其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取代PVA浆料的
绿色环保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绿色环保性,还具有其它复合材料所具有的强度高,韧性好且质轻的特性。而且绿色复合材料还具有废弃后容易处理的显著特点。随着复合材料的发展,其应用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