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报业形态经历了几个分水岭: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党报占有绝对垄断的地位,90年代中后期,都市报成为生力军,进入新世纪,脱胎于都市报又突破了都市报发展瓶颈的后都市报全力打造“新主流”。后都市报在版式创新的同时,内容更贴近民生,选题更讲究角度、凸求深度,更注重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当今处于激荡转折期的传媒现状并不为过,应对新媒体,传统报纸要树立品牌意识,这成为了后都市报发展的主要目标。用“深度”对抗“速度”,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报纸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提供深度解读、挖掘幕后故事、提供观点引导。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社会舆论环境、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教育新闻,作为和经济新闻、时政新闻、文体新闻等并行的种类,由点缀品的地位慢慢上升为一个主要的新闻种类。教育新闻如何把握国计与民生的关系?后都市报摸索出一条教育新闻深度转型之路,目的就是要找到国计与民生的结合点、找到教育新闻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结合点。一方面让教育类时政新闻接地气、关痛痒;另一方面,把教育类民生新闻做厚、做深、做广,从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后都市报教育新闻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功能进一步弱化,不再和传统的都市报比拼信息量和实用信息,更重策划和综合性报道,更注重对中国教育体育改革的机制和体制进行宏观考址。《东方早报》从2003年创刊至今近九年时间,逐步成为了后都市报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东方早报》为研究个案,总结了其作为后都市报典型代表之一在教育新闻处理方面的三大特点:注重策划、多元呈现、深度聚焦。此文还对其重要的时间节点----2003年7月7日创刊时以及2006年10月9日从对开大版改成四开小版的教育新闻现状进行了分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其教育新闻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剖析,同时举例说明了教育新闻的重点案例,如高考新闻和自主招生、就业新闻、高校教师于娟的生命日记等,探讨在微博等新媒体强势冲击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吸纳新媒体的优势并形成传统媒体的意见领袖地位。本文还对《东方早报》教育新闻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包括全媒体的报网互动,新闻版面和周刊版面的融合,记者个人素质的提升、公信力的强化和品牌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