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在呼吸现代生活气息、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同时,也一直发扬着传统的艺术精神。桐城诗人陈先发作为当代诗坛的佼佼者,善于将禅理禅趣融入诗歌以拓宽诗境,在化用古典文化资源、赓续汉诗传统的同时,着力书写现代人的焦虑、困境,从而为当代新诗贡献了一批风格独具的优异文本。
本论文绪论部分着重对陈先发诗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正文第一章从文明的视野出发,对陈先发的诗思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家乡桐城派文化、孔城记忆以及乡野经验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并将诗人创作分为“火”质时期、“土”质时期以及“木”质时期,论析其诗歌探索如何从烈士情怀到美学框架奠定的沉潜再到浓烈情感的淡出,呈示其在刚与柔、散与专的动态平衡中所寻得的稳健发展的路径。正文第二章重点解释其诗学“禅境”,从“‘直觉’、‘顿悟’:陈诗的深层直觉资源”、“‘空白论’:‘不可说’的诗学表达”以及“‘道在日常’的现实关怀”三方面介绍陈诗禅境的具体表现,并从语言层面分析其对汉语言传统资源的执着与超越。正文第三章结合诗人陈先发的记者身份,分析陈诗中聚焦现代困境的因缘。将陈诗的现代困境诗学表现从轻与重、古与今、“我在这里”三方面对比阐释,并从语言层面介绍陈诗中“不谐和音”的矛盾修辞。正文第四章在二、三章讨论的前提下,围绕“禅境”、“困境”的交缠互动分析诗人的独特价值,解释其诗歌探索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意义及贡献。
本论文绪论部分着重对陈先发诗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正文第一章从文明的视野出发,对陈先发的诗思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家乡桐城派文化、孔城记忆以及乡野经验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并将诗人创作分为“火”质时期、“土”质时期以及“木”质时期,论析其诗歌探索如何从烈士情怀到美学框架奠定的沉潜再到浓烈情感的淡出,呈示其在刚与柔、散与专的动态平衡中所寻得的稳健发展的路径。正文第二章重点解释其诗学“禅境”,从“‘直觉’、‘顿悟’:陈诗的深层直觉资源”、“‘空白论’:‘不可说’的诗学表达”以及“‘道在日常’的现实关怀”三方面介绍陈诗禅境的具体表现,并从语言层面分析其对汉语言传统资源的执着与超越。正文第三章结合诗人陈先发的记者身份,分析陈诗中聚焦现代困境的因缘。将陈诗的现代困境诗学表现从轻与重、古与今、“我在这里”三方面对比阐释,并从语言层面介绍陈诗中“不谐和音”的矛盾修辞。正文第四章在二、三章讨论的前提下,围绕“禅境”、“困境”的交缠互动分析诗人的独特价值,解释其诗歌探索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意义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