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覆被变化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改变热辐射,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因此,了解土地覆被变化和土地利用情况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重建区域古植被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覆被变化主要依赖于植被的变化,而孢粉以其体积小、散布广和易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模拟古植被变化的重要代用指标之一。但由于花粉在传播以及沉积过程中的复杂性,导致花粉组合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使其成为孢粉学应用中最困难的研究内容之一。花粉与植被关系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花粉产量和花粉来源范围是影响花粉与植被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了解某一地区植物种属的花粉产量和该区域的花粉源范围是正确解释花粉组合以及准确恢复古植被和古气候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估算相对花粉产量和相关花粉源范围常用的模型为ERV(Extend R Value model)模型。本文基于东北长白山36个苔藓样品和山西太岳山30个苔藓样品,以及样点周围植被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长白山14种花粉类型和太岳山11种花粉类型的沉降速率,并运用ERV模型,估算了这些植物种属的相对花粉产量(Relative pollen productivity, RPP)和相关花粉源范围(relevant source area of pollen, RSAP)。研究结果如下:长白山研究区内植被以松属、栎属、桦属、落叶松、椴属、榆属等乔木类型和蒿属、莎草科、蓼科、百合科、菊科等草本类型为主;太岳山研究区内植被以松属、栎属、桦属、胡桃属、胡頹子科、蒿属、莎草科、毛茛科、蓼科、禾本科等类型为主。两个地区的苔藓花粉组合也分别以这些类型为主,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内的植被特征。花粉粒个体大小是影响花粉沉降速率的重要因素。长白山研究区内落叶松的个体最大(平均68.19×54.17μm),其次为松属>胡桃属>椴属>蓼科>莎草科>百合科>栎属>榆属>桦属>白蜡属>蒿属>禾本科,藜科(平均直径18.86μm)最小;太岳山研究区内落叶松的个体同样最大(平均69.01×59.43μm),其次为松属>胡桃属>莎草科>栎属>禾本科>胡頹子科>桦属>藜科>蒿属,毛茛科(平均15.7×14.66μm)最小。长白山研究区内落叶松的沉降速率最大(0.124 m/s),其它依次为松属0.1098 m/s>蓼科0.0358 m/s>胡桃和椴属0.03 m/s>莎草科0.0256 m/s>榆属0.022 m/s>栎属0.0214 m/s>白蜡0.017 m/s>桦属0.0166 m/s>禾本科0.0165 m/s>百合科0.0125 m/s>蒿属0.011 m/s,藜科最小(0.0108m/s);太岳山11种花粉类型中落叶松沉降速率最大(0.1327 m/s),其它依次为松属0.086m/s>胡桃属0.03 m/s>莎草科0.0256 m/s>禾本科0.0202>m/s栎属0.0193 m/s>胡頹子科0.0139 m/s>桦属0.012 m/s>藜科0.0118 m/s>蒿属0.0083 m/s,毛茛科最小(0.0072m/s)。ERV模型运行结果表明,长白山研究区的相关花粉源范围为800m左右,太岳山研究区的相关花粉源范围为450m左右,且基本不受风速和花粉沉降速率大小的影响。以栎属为参考种(相对花粉产量为1),长白山14种花粉类型中松属(9.22+0.51)、蒿属(8.29±0.09)、桦属(4.91±0.35)和落叶松(3.21±0.35)的相对花粉产量较高,藜科(1.19±0.07)、胡桃属(0.72±0.33)、禾本科(0.31±0.07)、白蜡(0.13±0.07)和椴属(0.20±0.11)居中,莎草科(0.01±0.09)、百合科(0.004±0.19)、蓼科(0.01±0.09)和榆属(0.0005±0.21)较低;太岳山11种花粉类型中松属(4.54±0.44)、桦属(2.23±0.52)、胡頹子科(2.21±0.64)、藜科(2.04±0.1)和胡桃属(1.42士0.12)的相对花粉产量较高,毛莨科(0.57±0.13)、蒿属(0.36±0.05)、落叶松(0.29±0.11)和禾本科(0.17±0.08)居中,莎草科(0.01±0.003)最低。与其它地区的研究结果对比表明同种花粉类型的相对花粉产量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气候特征;植被调查方法;参考种的选择以及人类活动等都会对相对花粉产量的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某一地区花粉类型的相对花粉产量估算值不能直接运用到另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