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传统疾病治疗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基因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对很多疾病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基因治疗。近年来,基因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非病毒载体具有制备简单、无免疫原性、基因装载量高等特点,在基因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阳离子聚合物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 PEI),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是公认的非病毒载体基因转染的金标准。随着纳米材料发展,磁性纳米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能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磁性四氧化三铁(Fe304)纳米颗粒以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磁响应性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内容是以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和PEI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基于PEI的磁靶向基因转染系统,并初步探讨了将其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包括:1. Fe3O4@PAA纳米颗粒的制备利用高温分解法,分解乙酰丙酮铁,制备出Fe304纳米颗粒,并在其表面修饰上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 PAA)。利用透射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粒径电位分析等对所制备的颗粒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结果显示,PAA成功修饰到Fe304纳米颗粒上,所制备出的Fe3O4@PAA磁性纳米颗粒粒径均一,约为7-10nm,表面具有可观的负电荷,分散性良好,具有超顺磁性。2. PEI/DNA转染复合物的构建及转染性能评价利用细胞毒性分析、凝胶阻滞分析、粒径电位分析等方法,探讨了PEI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并优化了转染条件。结果显示,PEI在低浓度时细胞毒性较低,可用于细胞实验,且具有很强的DNA结合浓缩能力,在较低的N/P值条件下就能与DN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复合物粒径较小,在145-160nm之间,表面具有可观的正电荷。在无血清条件下,PEI/DNA复合物在N/P=10时转染效率达到最高(94.9%)。3.基于PEI的磁靶向基因转染复合物的构建及转染性能评价MNPs、PEI和DNA通过静电自组装的方式形成转染复合物,通过细胞毒性分析、凝胶阻滞分析、粒径电位分析等方法,考察了MNPs/PEI的载体性能,并对其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MNPs/PEI在低浓度时细胞毒性较低,比PEI毒性稍高,但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可用于细胞实验。MNPs/PEI结合DNA的能力较PEI稍有减弱,但仍具有可观的DNA结合能力,可用作基因载体。MNPs/PEI/DNA复合物具有较小的粒径,在174-196nm之间,表面具有可观的正电荷。在磁场中可以增强转染效率。在PEI/DNA (N/P)=10、MNPs/DNA (v/w)=0.25、无血清、加磁场20min的条件下,转染效率达到最高。4.磁靶向敲除PCSK9基因研究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基因通过介导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降解,调节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论文将优化后的磁靶向基因转染系统和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 and CRISPR-associated (Cas) systems)基因敲除技术相结合,通过设计具有靶序列特异性的gRNA (guide RNA)序列引导,考察是否能成功地对PCSK9基因进行定点敲除。结果表明,在已有实验中尚未得到理想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脱靶效应和单个切口的双链断裂激发的细胞自我修复导致基因敲除概率较低。后续尚需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