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基于儿童利益最大化考量,为了能让安置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能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儿童福利机构选择把孤残儿童安置到普通家庭的做法,成立寄养项目或者寄养办公室。近年来,儿童福利工作已经从以往只需满足孤残儿童身体发育所必需的物质要求转变为现今更多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层面,从而发现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学龄期孤残儿童很多存在着社会融合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寄养父母对寄养儿童的关怀大多局限于物质层面,只顾及到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本研究通过观察学龄期寄养儿童社会融合问题在感知融合维度下的表现得知,学龄期寄养儿童对寄养父母和学校老师的信任感薄弱、对同辈群体认同感薄弱、以及归属感薄弱。在生态系统下,学龄期寄养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在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中都有体现。对于学龄期寄养儿童而言,除案主所在的家庭、学校是重要的微观系统以外,他们所属的社区和福利院也是微观系统。家庭、学校、社区和福利院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案主在寄养家庭缺少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势必在学校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学校教育又离不开寄养家庭的配合,这些构成学龄期寄养儿童的中间系统。外观系统虽然不与案主直接关联,但会对案主产生间接影响,例如寄养父母的年龄以及学历等。宏观系统更多是指社会的文化环境,例如人生观、价值观念等。对于越来越多学龄期寄养儿童遇到的社会融合问题,本研究通过访谈、文献和问卷,发现找出以下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寄养儿童缺少专业社工及时的心理辅导;其次因为寄养父母对寄养儿童社会融合问题不重视;此外,目前一些社会偏见也是造成寄养儿童出现社会融合问题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个案工作案主均为小学生,一名四年级女孩,一名五年级男孩。小学阶段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当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家庭结构与一般孩子不一样时,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以至于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和个人选择。在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方法介入两个个案后,两名案主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对自身、寄养家庭和学校的满意度提高,朋辈质量也所提高,可见社会工作在寄养家庭中的作用非常的重要。本研究在结论中提到学龄期寄养儿童个体感知维度下的信任感、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寄养父母对学龄期寄养儿童的心理发育关注度低;学龄期寄养儿童在教育中位于不利的处境;学龄期寄养儿童社会融合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空间大;学龄期寄养儿童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与之相对应的,本研究建议为了更好地帮助学龄期寄养儿童走出社会融合问题的困境和逆境,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措施:一是加强对学龄期寄养儿童心理干预,提高其社会融合能力;二是加大寄养父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健康知识培训力度,重视学龄期寄养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三是落实在校结对帮扶措施,并把帮扶的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寄养工作上的专业优势:五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学龄期寄养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