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流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供给基地,是中国南北沟通、东西链接的重要枢纽。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相比,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已然成为中国的经济洼地。实现淮河流域的经济腾飞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要素能否合理利用,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通过DEA测度可知,淮河流域经济运行总体处于非DEA有效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大量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资源利用不合理、经济运行效率较低成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将资源错配引入到经济增长核算中,从资源错配视角,分析淮河流域经济洼地的形成机制。以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资源为例,选取2000-2013年淮河流域38个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构建资源错配模型,得出淮河流域资源错配情况以及资源错配造成的经济效率损失。第一,淮河流域资本错配长期存在。2000-2001年,资本错配系数大于1,资本处于过度使用状态;2002-2011年资本错配系数小于1,资本处于配置不足状态;2012年以后资本错配系数再次大于1,资本配置过多现象日益显著。就地区而言,江苏省资本配置较多,资本长期处于过多投入状态;安徽省、河南省和山东省资本配置变化较大,目前安徽省和河南省处于资本配置过多状态,山东省处于资本配置不足状态。第二,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长期处于劳动力过多配置阶段,且劳动力过多配置现象较为严重。就地区而言,人口大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劳动力配置过多现象较为严重,而经济发达省份山东省和江苏省劳动力配置不足现象较为严重。第三,长期存在的资源错配给淮河流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每年由资源错配造成的经济效率损失高达10.3%。其中,资本错配的影响相对较小,每年平均造成1.7%的经济效率损失;劳动力错配的影响较大,每年平均造成的经济效率损失高达8.5%。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错配成为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突围的重要途径。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淮河流域面临内生式与外生式两种发展模式。与外生式发展的诸多弊端相比,内生式发展是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突围的正确道路。在内生式发展中,淮河流域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三位一体”关系,努力聚集各种内生发展力量。在资源配置上,淮河流域要以已有的资源为基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在区域发展中,淮河流域要以综合效益的实现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