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最终还是要靠科技。科技创新是源头,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广大农户接受和使用才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总体上说,农业技术推广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技术需求现状分析和农户技术选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需求机制的建议。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演变历程,探讨了农业技术推广供给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层政府技术项目选择评价模型,并构建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对国际上三种有代表性的推广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从法律保障、推广经费、推广内容、推广队伍、推广方式等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比较了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四个方面的启示: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与支持机制;要建立政府投入主体机制;要建立高素质推广队伍的保障机制;要建立“科教推”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2)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分析。从农户技术投资机制、基于多项目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选择机制、基于不同属性技术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选择机制等角度开展了研究。我国农户技术投资机制分成政府支持型、合作型和事后保障型三种类型,分析表明,我国农户对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并且具有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表明我国农户的需求是强烈的。在多项目条件下,农户对各种技术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深入开展研究,针对农户选择不同技术存在较大差异的普遍现状,提出从技术属性差异角度将农户面临的技术分成两种类型来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将农户面临的多项目选择变成了双项目选择。提出了高资金投入技术和低资金投入技术这一对概念,并界定了划分标准。实证分析表明,技术属性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得到如下结论:技术的经济效益、乡镇农技推广站和农业培训对农户选择高资金投入技术和低资金投入技术这一对技术均有显著影响,农户家庭纯收入、邻里传播仅对农户选择高资金投入技术有显著影响。由上述分析得到进一步的结论,改善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某一类农业技术的采用率。(3)农业技术推广供给体系历史和现状及供给短缺分析。阐述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演变历程,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一直承担主要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公共物品属性,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生产方式的分散性,私人性质推广组织作用的有限性,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投资逐年增加的必然性,成为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我国政府应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继续承担主要作用的重要理由。分析了“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下和“需求主导型”供给机制下的运行模式。分析表明,我国目前总体上表现为“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供给质量差;供给服务不到位;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而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4)农业技术推广供给机制分析。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均不足的现状以及投资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探讨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政府投资效率。分析表明,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政府投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得到结论,仅仅依靠增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增加政府投入需要以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前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探讨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本不足的表现,并从不公平的经济政策、非市场化的劳动力获取方式和欠缺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不足的原因。构建了基层政府技术选择模型。针对基层政府自主选择农业技术项目茫然无措以及自主选择技术缺乏科学性的现状,利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基层政府技术选择评价模型。该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并通过模糊运算获得具体的评价分数,实现了评价的客观化和科学化。(5)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针对政府推广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试点构建“二合一”体制的思路:各省选择5-10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探索建立“二合一”体制,即试点县市区探索构建新型的“二合一”体制,其技术推广工作由省级农业院校直接负责,非试点地区沿用原来的推广体制,其技术推广工作仍由现有的政府部门推广体系负责。“二合一”体制的实质是要实现农业科研院校对基层政府推广组织的直接领导。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的有效结合,但是从实质上讲没有突破体制的束缚,不是“二合一”体制。“二合一”体制实现了组织决策权与知识权的有效匹配,缩短了委托代理链,同时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提高了组织效率,实现了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结合。从市场型推广组织机制、要素机制、外部环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