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是人类语言和思维的一个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转喻研究主要基于修辞学、结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虽然转喻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转喻在词汇层面的作用,而忽略了转喻在话语层面的功能。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尝试将转喻研究与话语研究整合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并解释转喻在话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换言之,话语层面的转喻研究在任何语言学流派中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探讨。本文论证转喻现象只有置于话语分析的框架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研究与理解。迄今为止,从符号和认知的角度对转喻和话语的关系所展开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特点。本文认为,只有将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整合起来开展转喻研究,才能达到成功地生成和理解话语交际的目的。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现在对转喻的符号性和认知性两个本质的较为全面和细致的阐述。具体说来,本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探讨Saussure (1916/1983)和Peirce (1931-58)的符号学理论,以及意指中作为指示和指称的转喻现象。转喻的符号性本质体现为转喻意指的表征涵盖三个领域的知识,即事物知识、概念知识和(语言)形式知识。第二,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转喻,着重解释本体论的概念、Lakoff (1987)关于转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Radden and Kovecses (1999)的转喻分类。这些理论认为,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操作的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转喻的认知观点还包括识别转喻关系发生的本体层面,以及确定存在于各个实体间的转喻关系类型。第三,分析并修正Al-Sharafi (2004)的语篇转喻概念、语篇转喻模型和知识结构模型,以便帮助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些跨学科理论原则为构建一个转喻和话语的符号-认知模型,尤其是为话语交际的衔接与连贯提供了充分和恰当的解释。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设计,着重描述和解释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中自然发生的转喻现象。本研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真实的汉语话语,语料收集的方法较为灵活。研究的问题是一般化的假设,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渐变得明确。本文提出并论证下列几点假设,以得出一个转喻和话语的符号-认知模型。(1)转喻现象的本质是符号性和认知性;(2)转喻的符号性和认知性产生转喻表意关系的表征,此表征贯穿于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三个领域。(3)基于转喻表意关系的表征,建立一个转喻和话语的符号-认知模型。(4)转喻和话语的符号-认知模型有助于解释话语交际中的衔接与连贯。这些假设密切相关,为理解转喻在话语交际中构建衔接和发展连贯的重要功能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方法。自然发生的语料对转喻和话语的研究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作者提供并利用在长期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英汉话语作为真实的语料,分析转喻在话语交际中构建衔接和发展连贯所起的重要作用。由于汉语在此研究领域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作者选择使用汉语话语的真实语料来讨论、分析转喻和话语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价值。首先,本研究从转喻的视角进一步提供证据支持Halliday (1985)的三大元语言功能理论,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特别是对转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重点分析。其次,本研究论证转喻作为意指的认知过程,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话语层面。转喻以其独特的方式履行它在话语交际中构建衔接和发展连贯的功能,从而补充和改进Halliday和Hasan (1976)的理论所忽略的话语交际动态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再次,本研究进一步发展Al-Sharafi (2004)的语篇转喻概念,提出一个转喻和话语的符号-认知模型。本研究以真实的英汉话语为语料,证明转喻工作机制对话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所起的重要作用。总之,对话语交际中转喻的功能的探讨还是一个较为新颖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为了建立一个关于转喻和话语研究的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指出未来研究应该鼓励较多的实证研究,以提供更多关于转喻话语功能的理论依据。其他问题诸如语类和语域的概念也应列入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