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常见的胃上皮性息肉的认识,为今后临床医生对胃息肉的诊断、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方法:对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475例胃息肉患者回顾分析。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内镜下表现、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不典型增生、血脂水平等情况,从而总结胃息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为了详细探讨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癌变情况,再次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01月至2019年10月经胃镜检查并且完成病理活检诊断为胃腺瘤性息肉的1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胃腺瘤性息肉的大小、部位、发生数量、组织学类型及癌变等情况,总结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癌变情况。结果:1、女性胃息肉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65.05%>34.95%)。中青年组胃息肉患者比例高于老年患者(59.37%>40.63%)。与老年组胃息肉相比,中青年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高,男性所占比例低(P=0.025)。2、胃息肉患者多发息肉比例较单发高(52.42%>47.58%)。与男性胃息肉患者相比,女性胃息肉患者多发息肉所占的比例高,单发息肉所占的比例低(P=0.000)。3、胃息肉分布部位由多到少依次是胃体52.42%、胃底34.31%、胃窦8.84%、贲门2.74%、胃体窦交界1.05%、幽门0.42%、胃角0.21%,胃体息肉比例最高。胃息肉的大小最多见的是直径≤1cm(87.58%)、直径1.1-2.0cm次之(10.32%)、直径>2.0cm最少见(2.11%)。4、胃息肉中最常见病理类型的是胃底腺息肉(83.79%),增生性息肉(14.11%)次之,腺瘤性息肉最少见(2.11%)。与胃底腺息肉比较,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直径1.1-2.0cm、>2.0cm所占比例较高、直径≤1.0cm所占的比例较低(P=0.000,P=0.000)。与胃底腺息肉相比,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不典型增生所占比例高(P=0.000,P=0.000)。腺瘤性息肉比增生性息肉不典型增生所占比例高(P=0.000)。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表面颜色色红比胃底腺息肉所占比例高(P=0.000,P=0.000)。5、胃底腺息肉比增生性息肉周围胃黏膜伴糜烂所占比例高(P=0.000)。老年胃息肉患者胃黏膜伴糜烂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患者(P=0.003)。与胃底腺息肉相比,增生性息肉伴胃黄色瘤比例高(P=0.012)。6、女性胃息肉患者胆固醇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00、P=0.009)。7、男性胃腺瘤患者构成比高于女性(60.54%>39.46%)。老年组(≥60岁)胃腺瘤患者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组(<60岁)(65.30%>34.69%)。单发胃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多发胃腺瘤性息肉(81.63%>18.36%)。8、胃腺瘤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胃窦44.22%、胃体27.89%、贲门8.16%、胃体窦交界4.76%、胃底3.40%、胃角10.20%、幽门1.36%,以胃窦分布部位最多。9、胃腺瘤患者中,管状腺瘤最多(66.67%)、绒毛管状腺瘤次之(30.61%)、绒毛状腺瘤最少(2.72%)。癌变率最高是绒毛状腺瘤(50%),绒毛管状腺瘤次之(17.77%),癌变率最低的是管状腺瘤(3.06%)。与管状腺瘤相比,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较高,两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11)。腺瘤直径>2cm癌变率是20.51%,直径≤2cm癌变率是4.63%,直径>2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2cm(P=0.006)。胃腺瘤癌变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发生数量、分布部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10、胃腺瘤切除方式由多到少依次为ESD(55.36%)、EMR(32.14%)活检钳除(8.93%),APC(3.57%)。结论:1、胃息肉患者总体分布以女性为主,中青年患者多见。2、胃息肉病理类型以胃底腺息肉最常见、胃增生性息肉次之、胃腺瘤性息肉最少见。胃息肉最常见的分布部位为胃体,以直径≤1cm最多见。3、女性胃息肉患者更易伴发胆固醇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4、胃腺瘤性息肉患者以男性为主,老年患者好发,以单发息肉为主,胃窦分布最常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管状腺瘤,直径>2cm、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