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喉癌(carcinomaofthelarynx)是来源于喉粘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目前常用的喉癌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放疗,其中喉全切除术是治疗中晚期喉癌的常见方法之一,术后能否发音关系到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的信心。本文经过对照全喉切除术后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与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发声,运用嗓音学对两者发音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食管音助发声器发音这一新发声方式。方法对1999年3月后就诊于我科诊断为喉癌并喉癌全切术后45岁至75岁后应用食管音助发声器者10人,35-55岁单侧声带麻痹的患者各10例,正常对照组10例。应用主观测评及客观分析嗓音学仪器对受试者进行测试并科学合理的统计学分析及主观测评。结果1、客观指标:①、受试者检测的基频(F0),结果显示食管音助发声器组与单侧声带麻痹组及对照组比较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声带麻痹组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检测的基频微扰(jitter)、受试者检测的振幅微扰(shimmer)值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方差分析P<0.05,故认为各组间微扰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受试者检测的最大发声时间(MPT)统计值:食管音助发声器发音组及单侧声带麻痹发音组的最大发声时间明显低于正常嗓音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食管音助发声器发音组的MPT与声带麻痹发音组M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RBAS结果:食管音助发音器组GRBAS分级主要分布于2和3级,少部分被评为1级,而所有患者评级中无0级分布。声带麻痹组少部分评级为0级,分布也主要在2、3级。食管音助发声器组评级2、3级数量比单纯声带麻痹组多,特别是3级评估。3、喉全切除食管音助发音器组与声带麻痹组发音组VHI-10得分比较中,F(功能)、 P(生理)、E(情感)及TVH(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的G、R、B之间相关性均较高。G、R、B分级与jitter、Shimmer指标也有较好的相关性,与MPT为负相关。结论1食管音助发声器发音基频较正常人低,与病变引起的发声器官的质变有关。2食管音助发声器发音基频微扰及振幅微扰较高,这说明食管音助发声器发音声音仍然较粗糙。3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发音与单侧声带麻痹患者最大发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发音气流量。4GRBAS主观评估中我们发现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G、R、B评级较单侧声带麻痹患者较高,这说明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整体觉察的嗓音不正常的程度较高。5嗓音障碍指数(VHI–10)分析食管音助发声器组与单侧声带麻痹组的F(功能)、P(生理)、E(情感)及TVH(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对自己的嗓音满意度仍然较低。6本研究中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的G、R、B分级与jitter、Shimmer指标也有较好的相关性,与MPT为负相关,这说明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声音质量与三者有关;7在食管音助发声器患者VHI-10嗓音障碍指数中,与G、R、B、jitter、shimmer的相关性比较高,说明患者对自己的声音评估与声音的嘶哑度、气息声、嗓音不稳定及不规律的影响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结果,说明食管音助发声器发音解决了传统食管音发生时间较短的问题,明显改善了无喉患者发声重建质量,但对比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仍有差距,其主要差别在于无喉患者缺乏对声音精密调节器官,声音的粗糙度较高,其次患者对自身丧失发声器官导致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了患者对自身声音的自信,此外咽反射敏感者对于从鼻中下导管的不耐受导致患者对其应用广泛,未来对其还需一步研究及完善。